如果半坡姑娘突然对你说,
本坡确定这不是玩笑,
她是真心想招待你,
因为早在比半坡时期久远得多的
旧石器时代末期,
人们就已经喝上酒了~
年,
考古学家在西亚的纳图夫文化遗址
发现了酿酒遗迹,
这将人类酿酒的历史
向前推进到距今1.3万年前。
不过真正意义上有目的的人工酿酒活动
是进人了新石器时代,
出现了农业之后开始的。
约在公元前年,
巴比伦人就用黏土板雕了刻啤酒的制作方法。
公元前年,
美索不达米亚地区巳有了
用大麦、小麦、蜂蜜等制作的16种啤酒。
当然,
中国人酿酒的历史也很绵长。
研究表明,
中国北方利用谷物酿酒的历史
可追溯至-千年前的
裴李岗和白家(或老官台)文化时期。
当时的酿酒方法并不单调,
大概有两种:
1、利用发芽谷物酿造的谷芽酒
2、利用麹酿造麹酒
这两种酿酒方法延续到了仰韶文化时期。
喝的什么酒?
通过对仰韶文化不同时期
陶器上的残留物进行化学分析,
考古学家推测,
仰韶文化人们喝的是谷芽酒
很可能是一种较稠的、
含有谷物皮和壳的浊酒。
这种酒的酿造应当是经过了
谷物发芽、糖化、发酵这三个步骤。
什么黍、薏苡、山药、百合······
除了粟以外,几乎所有当时常见的、
富含淀粉的谷物和块根植物
都被人们用来酿酒。
栽培和野生的植物都是制酒原料,
这些也是新石器时代人们
长期利用的食物资源。
不知是为了药用还是为了丰富口味,
酿酒过程中,
人们还会加入一些
植物果实、植物茎叶和花序。
不过,
新石器时代的谷芽酒并没有一致的配方,
各个村落和家庭均有各自的酿造方法,
而且人们也在不断尝试新的配料。
怎样喝酒?
想象中原始人喝酒是这样:
而实际上可能是······
通过微痕分析的检验方法,
考古学家发现不少仰韶文化时期的尖底瓶
口沿部有明显的竖向擦痕,
这与实验考古中
用芦苇摩擦陶片后留下的痕迹接近。
经过与国外考古学资料
以及民族学资料的对比,
得出了原始人
用竹子或芦苇作吸管咂酒的结论。
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地区流行的咂酒传统
酒有什么用?
对于史前人类来说,
粮食及水果的储藏是季节性的,
当人们偶然发现
粮食发酵能够成为易储藏的酒汁时,
酿酒就被代代延续了下来。
虽然酿酒会消耗部分粮食,
但这并不是一种浪费,
而是用另一种方式储存下来。
《楚辞·渔父》中就有
“众人皆醉,何不哺其糟而啜其醨”
这样的记载,
可见,
酒汁和酒糟同吃也可以解决饥饿问题。
不过讨论原始美酒,
更多是要讨论它的社会功能。
考古资料显示,
仰韶晚期的尖底瓶器型逐渐扩大、
口部呈喇叭状,
这一变化
可能是为了便于咂酒群饮。
较大的器型可能是为了满足多人饮用的需求,
而喇叭口也许是为了便于放置吸管。
大型尖底瓶的广泛分布,
不仅显示这种饮酒方式的普遍流行,
也反映了举行大型宴饮活动
是当时的社会倾向。
再考虑到仰韶文化晚期,
用于祭祀或宴飨活动的
一些大型公共建筑遗迹的出现,
考古学家推测,
谷芽酒是一种用来建立与交涉各种社会关系的
社交媒介。
最后,问题也就出现:
用谷物酿酒是人类在农业发生前
就已经进行的食物加工方法,
这在全世界许多地区具有普遍性。
那么,
酿酒与饮酒活动的流行,
是否也曾推动了原始农业的发生与发展?
参考文献:
[1]刘莉.早期陶器、煮粥、酿酒与社会复杂化的发展进程[J].中原文物,(2)
[2]刘莉,王佳静等.仰韶文化的谷芽酒:解密杨官寨遗址的陶器功能[J].农业考古,(6)
[3]王佳静,刘莉等.揭示中国年前酿造谷芽酒的配方[J].考古与文物,(6)
[4]刘莉,王佳静等.陕西蓝田新街遗址仰韶文化晚期陶器残留物分析:酿造谷芽酒的新证据[J].农业考古,(1)
[5]刘莉,王佳静等.仰韶文化大房子与宴饮传统:河南偃师灰嘴遗址F1地面和陶器残留物分析[J].中原文物,(1)
[6]宋澎.中国史前酿酒刍议.史前研究()
(部分图片来源自网络)
坡坡与您共成长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zy/149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