起初的预期是写一篇非常体系的年度总结,包含对工作、生活、家庭、情感的认识和变化,但是我发现我对文字的掌控能力不能支撑我如此。于是,我换了一个方式,从小事写起,然后落到大面,最终成文。这也算是如何在自己不擅长的事情上,找到属于自己的方法吧!
先聊聊文章的题目吧,为什么是和自己对话。我希望是通过给一个和自己对话的时间和契机,总结这一年的得到和失去,感悟和收获。希望在未来的某一刻,当自己懒惰、彷徨,当自己犹豫不决、踟蹰不知该如何前行的时候,能够给自己力量,不逃避,勇敢的做出选择,克服人生路上的坎坷。
这篇文章主要是把我今年认为最有分享和总结价值的部分写出来,希望给未来的自己还有正在阅读这篇文章的人一点帮助。
首先,我必须承认我不是一个骨子里喜欢阅读的人,对比年阅读量几百本的大神,我就是一个菜鸡。我一开始读书是因为从小被教育『书中自有黄金屋』,人云亦云罢了,而直到近些年我抛开功利的想法去阅读,仅当做平日里的一种消磨时间的方式,反倒是收获良多。
今年的进步是之前困扰我的一些问题,慢慢有了阶段性的答案,我尝试总结给大家。
第一个问题:如何看待阅读的价值
『不功利』『陪伴』这两个词是我今年对很多事情的价值认可,也包括阅读。
先说『不功利』,『不功利』本质上是自己对待某一个事情的预期是什么,如果功利的去看,每次阅读都要求得到什么东西,能够帮助自己在现实生活中过得更好,但并不是每一次的付出都会有收获,久而久之,可能会影响自己对事情的判断还有自己的状态,反而适得其反。
对待阅读,我们要避免自己掉入『功利主义倾向的陷阱』,什么是『功利主义倾向的陷阱』,我的理解是,当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用最短的投入拿到最多的收获而踟蹰不前的时候,我们就陷入了这一陷阱。你想想自己有多少时间,不是花在做事情上,而是花在思考要不要做某一件事情上。读书也是一样,我在读大学的时候,经常浪费时间陷入对读书的价值认可判断上,现在看来,担心多余了,自己这些时间不看书,也不会做其他有价值的事情了。
而今年自己最大的进步是,在阅读这件事情上『不功利』了,不要求有什么收获,不要求得到什么,反而收获和状态是我近些年感觉最多的和最好的。
再看『陪伴』,因为我不爱玩游戏,也不爱追剧什么的,周末的时候除了打打网球,如果不加班,其实还是有蛮多可以支配的空闲时间。这些空闲时间,能够看看书,让自己静下心来放松放松其实也蛮好的,人的状态和心境会不一样。
进一步的去看,在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也是一样,影响着我们做好一件事情除了本身的能力以外,也要看当时的状态是不是好,学会让自己保持一个积极且平和的状态也是需要不断学习的课题。
第二个问题:如何高效的选书
针对这个问题,我今年总结的方式是多逛书单和看自己喜欢的大v推荐的书
书单上,每年豆瓣读书都会有年度总结,上面推荐的书质量都还蛮高的,咱们非文字工作者一年能够看完年度总结上的所有书就很不错了。去年,朋友给我推荐了一个app多抓鱼,上面有很多二手书,非常便宜,我今年大多数书都是在这个平台上买的,且好处是,这个app上有书单的能力,经常上去逛一逛书单,也会有很多想看的书可以直接下单,不得不说,多抓鱼帮我省了很多买新书的钱和找书的时间。
大v推荐上,我经常看和菜头的文章,菜头叔会推荐一些好看的书,《鞑靼人沙漠》就是菜头叔推荐我看的。另外,去年看了一本《夜晚的潜水艇》,觉得写的非常好,应该算是我去年看过的年度最佳,发现今年菜头叔也推荐了,这种感觉还是很开心的。
正好,接着回答这个问题,我把今年我最觉得最值得推荐给大家看的三本书放在这里,大家按照兴趣自取。
TOP1:《中国古代历史政治得失》,从书的内容来看是讲中国最重要的几个朝代在经济制度、政治制度、科举制度上的得失,这个如果是学历史的人可以细品。对于非专业的人而言,我看到的是『客观』和『不武断』,即讲清楚事情的背景和所处的历史阶段,据此去思考制度背后制定的原因和对后事的影响,我非常推荐产品经理、DA去看看这本书,在做决策或者提供辅助决策信息的时候,做事情的方法是要更客观的。
TOP2:《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豆瓣上的tag是科幻和心理,我觉得作者很聪明,用科幻的外衣讲了心理学。不得不承认,阅读这本书是很压抑和痛苦,主人公的纠结就像是缠着自己身上的绳子一样,读完后,又有一种怅然若失的感觉。人活一世,无非是外在世界和内在世界的平衡,很多事情我们花精力去应付和处理外在事件面对的种种,却忘记内在世界的处理更加重要。(另外,这本书有一个非常神奇的地方,开头和结尾的篇章有很多错字,这个错字并非是盗版等,而是主人公心理状态的外显)
TOP3:《遥远的向日葵》,这本书其实有私心的推荐,因为是我非常喜欢的新疆作家李娟写的,她笔下的新疆,原始又美好;她笔下的母亲,洒脱又可爱,这本散文合集依然是我喜欢的风格。我从学生时代断断续续度过她好多书,也都放在这里,推荐给大家。《冬牧场》《夏牧场》《阿勒泰的角落》《我的阿勒泰》
第三个问题:如何面对看不进去的书
针对外部评价很高,但是自己就是看不进去的一些书。我的答案是:不看。
我有几本一直想看但是看不进去的书:《原则》《黑天鹅》《瓦尔登湖》。想看是因为书评很高,且看各种论坛都在夸这些书。但是,我翻看时发现又很难进入这些书的语言体系和价值观,每次都很挫败。今年我渐渐明白了一个道理,看不进去的书,不用逼着自己看,每个人受教育的水平和人生的经历不一样,看不懂,很正常。我今年在多抓鱼上买了70多本书,实际上看进去的不到50本,但是自己依然很满意这个阅读量了,已经赶上了我学生时代的阅读量,这就够了。
还有一种情况是,一本书,有些章节实在是枯燥乏味,这个时候也不要逼着自己看,快速的翻过,略看,细看自己喜欢的章节就好。说不定这些枯燥乏味的章节就是作者用来凑字数的,不看也罢,不要给自己心理压力。
这三个问题算是我今年在阅读上想清楚的几个问题,对于即将到来的年了,我希望能够有机会能够读更多有意思的书,陪伴自己的生活和工作。
先说明下定义,这里聊的『学习新东西』,更多的是想表达如何迈出自己的舒适区,做自己想做但没有付出行动的事情。
如果我们把视角放的微观一点,我们会发现人生何其漫长,大多数人在开始工作以后的一辈子都在重复同样的事情,因为这样或者那样的原因,无法迈出自己的舒适区。我不去评价这种生活状态是好还是不好,我只是知道,尝试过迈出第一步后我自己就再也不愿意接受那种状态,尤其是随着年岁见长,时刻都在提醒自己,能够尝试新的东西,学自己想学的东西。
今年的我有两个突破,其一是减肥,其二是人生第一次染发(说来惭愧)。
我想先聊一聊染发这么简单的事情,我为什么会觉得是突破。
不知道大家的生长环境是什么样子的,我从小到大的生长环境是要求我做一个好学生、好孩子,父母和学校的要求也是不能染发烫发,不能有出格的行为,做一个老实本分的人。可能是因为这种生长环境,我身上少了一些年轻人应该有的锋芒和锐气,多了一些沉寂。
这些年,工作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变化,见识了不同的人生,我觉得我也可以尝试不一样的生活方式,对待很多固有的观念,我可以去换一个视角思考。勇敢迈出去以后,其实发现这种感觉挺好的,做了之前想做的事情,整个人的状态和精神面貌都不一样。人不仅仅是活在能力之上,状态也很重要。
从染发这件事情上,我开始更进一步的去看,我性格中的一些『好』,会不会在某种程度上限制着我的发展?或者说,这些外人定义的『好』,真的适合自己吗?我是不是过于沉闷,是不是过于不强势等等等,这些都成为了我最近思考的问题。看到这里,我也需要提醒读者和未来的自己,可以思考这些问题,但是不应该被其所困,很多时候要有洒脱的心态,暂时想不清楚的就放一放,等合适的时机遇到合适的事情自然就通了懂了。回到染发上,我想问问在看文章的你,有这种别人觉得是小事,但是自己想做一直不敢/不愿意去做的事儿吗?我建议你加油去尝试一次,你会发现很爽。
聊完小事,再来聊大事——减肥,我在之前的这篇文章一个产品经理的减肥复盘:43天减肥20斤中详细讲一次了,没有看过的可以去看看。而今天我更想借减肥,聊另外一个问题:在没有外界的强压之下,如何完成自己内心想要达到的目标。这和染发不一样,不止是需要有心理上的准备、能够迈出去第一步这么简单,更需要体系的思考和拆解要完成的目标。
我先抛出一个问题:除开工作以外,你有为了其他事情,可能是减肥、学习游泳、赚钱买房、给小孩购置保险等等,认真的坐下来踏踏实实的分步骤梳理如何完成目标不?
在今年以前,我都很少这样做,但是今年开始,从减肥这件事情上,我认识到生活中有很多事情可以通过像是处理工作一样,定目标拆方法然后执行最终完成目标。举一个例子,今年国庆我带爸妈去三亚旅行,因为我已经去过很多次三亚,我其实不太担心行程和时间的安排,我担心的是两代人在认知的差异而带来的冲突,我们总是把最好的脾气留给外人,把不好的留给自己最亲的人。所以我在行程规划中就写了这么一段话(如下图),为自己做好心理建设,达到不要吵架的目的。
虽然最后在三亚也免不了拌几句嘴,但是整体来看,自己比之前要进步很多了,这样就够了。
世人都讲吸引力法则,我现在去回顾每一次尝试新东西上,我也开始认可这个偏违心的概念。确实,当自己要做一件事情,其实身边的很多人都会默默的帮助你,你做的很多看似和目标不相关的事情都在为你的目标添砖加瓦。不用担心完不成目标,去做就好。
每个阶段对工作的感触都不太一样,今年的我,在工作上算是有几个重要的事情,其一是很幸运,部门和团队给了晋升的机会。其二是选择了在公司内部活水(换部门),去一个更适合自己的业务。
针对晋升,我之前也写过一篇文章,把晋升的准备和我的思维框架总结在之前的文章:如何更高效的准备晋升材料,没有看过的读者可以去看看。我就更多聊聊关于内部活水这件事情,我的感触和思考。
今年6月,我从A部门活水到了B部门,无论从能力还是眼界的提升上,我觉得对自己而言都是一个正确的选择,而当时的我,其实也有纠结过、也徘徊过,不知道这个选择是否是正确的,一度想要放弃这次机会,站在现在去回顾过去,其实觉得当时有很多担心没有必要,所以,我想聊聊,如何去面对工作中的选择。
首先是多收集信息,在有信息的输入上做决策。当面对选择的时候,意气用事和听取少数人的建议往往都不是最佳选择,如果这个选择背后有不同的利益方,更客观的方式是既要听取不同利益方的观点,也要听取独立于这件事情之外第三方更加客观的观点。
然后是不要把选择看得过于重要而背负过大的心理压力。心态上需要自信,相信自己的判断,同时,在选择的背后,也需要考虑清楚最差的方案自己是否能够接受,或者当最差方案出现后,自己是否有其他的选择。想清楚这些,就不会因为选择而有太大的心理压力,有时候,心态上的乐观会帮助自己解决很多问题。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是要尝试着站在十年后自己的角度去思考当下的选择。这一个思维方式,是希望能够把眼光放长远,站在未来想要做的事儿和想要的生活状态上,去思考当下的选择。我很喜欢这个思考问题的方式,很多时候,人际关系上的处理、自己一些傻x的事情,都会因为把眼光放长远得以消解。
未来的自己,可能还会面临很多在工作和生活中的选择,不是每次选择都是完美的,但是一定是要经过深思熟虑,而非拍脑门的决策,如此才能一步一步向前进。
文章的最后,借用之前看过刘擎教授一次采访中的话,来给这篇文章和即将过去的年作为一个结尾:
那个更好的自己,它是需要努力的,是需要克制的,需要来辨析自己,需要用理性来主导自己。你必须来判断这些事情,这些受到的赞美,是你需要的还是不需要的。你必须区分真正的骄傲和虚荣在哪里,真实的成就和受到的夸赞点在哪里。
你要想这些事情,那个反思的自我,那个反思的时刻的引入,是很重要的。
所以,做一个清醒的现代人吧!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xs/15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