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微博刷到马伯庸,写了一篇《虚像与偏见:马伯庸的年阅读书单》,一般我是不爱看别人看了啥书的,但是他写的《长安十二时辰》是真好看,所以我点开长微博。
竟然一字不漏地看完了,还下单买了《宋案重审》和《我的名字是红》,跟朋友感慨说:
人家写个阅读总结,我都能看出带货文的节奏,还去购买了,说明这个人真的很厉害啊。
朋友发了个不屑的语气:
那可不。
便想要依葫芦画瓢地写写这一年我看了且觉得很好看的一些书。
一般其实应该是在新的一年再写的,但是我现在在看的且还未看完的书是《机动车驾驶人科目一考试题库全解》……接下来看的书是厚厚的《进化心理学》,都没啥好写的。
我记得我上一年,一年看了50几本书,立下了一个“年看25本书”的flag,我还不知道有没有实现。
好像年纪越增长,就越懒得看书,不如躺在床上看看综艺打打游戏,或者看看沙雕视频……
就像我妈年轻的时候特别喜欢给我打五颜六色的毛衣,现在最喜欢的事情是玩消消乐。
先说说我对书的选择,一般是看到一本书很好看,就去搜这个作者其他的书,跟他风格差不多的作家的书,以及书里面推荐的书。
当然也会看豆瓣的排行榜。
偶尔看书很累,就去看一些简单轻松的漫画书和言情书……甚至儿童绘本。
我看书很快,很多人都说我囫囵吞枣,但是我觉得吧,重要的章节和自己特别喜欢的段落重点看,跟情节无关或者自己不感兴趣的内容,肯定是选择快速阅读……毕竟看书是一件放松的事情,没必要搞得跟做阅读理解的题一样。
买书一般去网上,因为便宜……虽然我记得有个著名的文化人说过,买书一定要去实体店,因为那样有仪式感,去网上买,就很快餐。
一半赞同一半不说话吧。
毕竟,网上买书真的便宜,而且,送货上门。
偶尔天气好的时候,会去图书馆借书,但是上海图书馆的书有限,浦东图书馆又太远,不过,浦东图书馆的饭还真是好吃的,环境也美。
比较常去的书店是,钟书阁、和衡山和集。
钟书阁的小姐姐小哥哥态度很好,即使不买书光去看书态度也好,而且营业到快10点。
呢,适合拿本书,点杯咖啡,跟好朋友一起坐着看书,也很适合拿个笔记本去做设计图。
衡山和集是我最喜欢的,书目更新得很快,设计杂志也是很前沿,环境也美妙,购物袋也好看,但就是贵。
不知不觉讲了好多废话……
现在就开始给大家讲讲18年我看的几本好书,顺便推荐给大家。
1、李娟《阿勒泰的角落》
在豆瓣我有个关系还挺不错的老乡,彼此聊得也蛮好。那边看到他的一条动态,阅读了这本书,并且打了五星。
他是一个很理智又很细致的读者,我就好奇什么书的魅力有这么大,就去问他。
“我在蜗牛读的感觉最好的书就是李娟的。”
“李娟?”我那时还暗忖,这名字咋听上去那么,不作家。
“代表作是《阿勒泰的角落》。”
我就去看了。
我很喜欢“闲散”的写作方式,就是在意而不刻意,把想写的东西写出来了,但是又不显得遣词造句,接近于“白描”的写法,表达出的却是万千沟壑。
这样说好像有点夸张,但是这本书的行文基本都是这样的风格,平铺直叙,但是又会遇到那些让你惊叹的句子。
像余秀华的诗。
书本写的是作者跟随牧民在阿勒泰生活起居的琐事。其实对于新疆,对于新疆的牧民,我们是过于陌生的,虽然向往好风光,但是牧民的生活我们是不在乎的。
你不在乎,所以你失去了。失去了对他们的了解,停留在图片上的新疆。
李娟给我们呈现了一个立体的牧民生活,立体的新疆面貌,是鲜活的,也是有趣至极的。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这些是贫瘠、奔波生活里随处可见的景致。
当你在做第三个梦的时候,他们在凌晨点上灯,开始了劳作,羊和马一起醒来。
当你埋怨外卖小哥送餐太慢的时候,他们喝着奶茶,掰着囊,听着收音机,用他们的语言歌唱。
当你下地铁,裹着外套去便利店吃晚餐,他们骑着马,穿过黑夜,循着羊肉味,去参加聚会。
我们无法接触到他们的生活,所以我们需要李娟这样的书写。
豆瓣有个这样的评论:果然生活本身便自呈真意。
看完这一本之后,陆陆续续又把李娟的《羊道三部曲》、《冬牧场》和《走夜路请放声歌唱》接着看完,然后疯狂安利给朋友们。
诚心推荐大家去阅读。
2、林奕含《房思琪的初戀樂園》
我看的是台版,所以是繁体字,而且要从右到左竖着看,说实话,挺吃力。
所以看得慢,所以看得仔细。
细枝末节才体现出这本书的优秀。
自作者林奕含自杀去世,大家纷纷都在说这本书的好。
这本书确实好,但是是那种残忍的好。用第一人称的叙述来把一个残酷的故事展现给大家,把皮肉撕碎,露出骨头和脉络给大家看,然后结局还不是“坏人有恶报”,而是一种无力感。
不知道是不是台湾作家比大陆作家细腻敏感又温和,那些独属于青春少女的小情绪、属于油腻男人的揣测和诡计、属于普通人的不知所措的冷漠,都得到了完整的展现。很难看出这是一个26岁女生写出的书。
内容不赘述。
这本书很真实,但真的不适合冬天阅读,需要一个馥郁、冗杂的季节来缓和,适合夏天。
3、村上春树《刺杀骑士团长》
这本书很厚,内容,有点,玄。
跟《1Q84》有那么一丢丢相似。但这本书显得更加成年人,显得更加放飞(我不知道这个形容对不对),而且有些絮叨。
这本书的有点在于,你把书合上的那瞬间,那些人物会排队出现,作者刻画得很生动。如果说村上春树以前的书是适合小年轻去阅读,那么这本书就是适合年纪大一点的人去看,因为那时候的见识和对事物、人际关系的了解,会更透彻。
能够更加理解里面人物的所作所为。
借用豆瓣上张佳伟一个评论:
《刺杀骑士团长》从头到尾,很流畅;简直就是村上春树把之前想讲但没讲透的故事打了个包,一口气写出来了。本书有许多细节,其实是老读者会很熟悉的,典型的村上式符号。
4、胡里奥科塔萨尔《南方高速》
唯一与马伯庸先生重合的一本书。
马伯庸先生是这么评价这本书的:
通篇没有情节,没有对话,只有一个超长的镜头,对于身处大堵车中的众生态不停地做特写、全景、运动式运镜,直至堵车解除。就我的感觉而言,科塔萨尔甚至放弃了表达本身,专心于试探文字所能描摹的极限。这本书着实非常有趣,这种有趣不是浅显易读的有趣,而是你需要去揣测的有趣,越思考越好玩。
书本由一篇篇短篇构成,每一篇都足够改成一个话剧搬上舞台。
有诙谐、有讽刺、有感动……五味杂陈。
作为读者要做的,就是乖乖地跟随作者的视角,去看里面的人物,就像观察大屏幕上的微观世界,一切看似都在你的眼底,实则有更好玩的。
当然,你要看完才体会得到。
本来想看看还有没有其他的书可以写的,找了一圈发现没有。那就这四本吧。
那天我在整理书本的时候,坐在书的中间,莫名有种安心的感觉,不知道坐在钱堆里是不是也是差不多的体会。
不过,既然今天我认真地写了以上内容,那就顺便跟大家说说我买了但是还没开始看的书吧,这些书也是我的心头好,但是看不同的书需要不同的时间点,就像一壶酒不同的时间打开,味道是不一样的。
《进化心理学》、《侠客行》、《刀锋》、《群居的艺术》、《中国古代物质文化》、《宋案重审》、《我的名字是红》。
啃比较硬的书的时候,中间会看些简单轻松的,比如夏达的绘本,比如四木的小说……mmmm,我还蛮喜欢看古言小说的。
就写到这里啦,算是对自己的一个小总结。
晚安。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ms/107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