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首条沙漠高速公路——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以下简称“阿乌高速”)向北穿越古尔班通古特沙漠、准噶尔盆地,打通乌鲁木齐市至阿勒泰地区的高速“直达”公路大通道。
这条全长.公里的沙漠高速公路中,荒漠及沙漠路段长达.公里。在这无水、无电、无信号的无人区,数千名来自五湖四海的建设者迎风战沙,在“沙海”中筑路,用汗水在被大漠隔开的南北疆增添一条新通道。
“沙海愚公”开山辟路
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一期4标段在去年8月挖沙山“开路”的景象。
7月9日,记者乘车行驶到这条伸向“沙海”深处的公路,一眼望去,一条路望不到头,两边到处是沙子,远处一个沙丘连着一个沙丘。
“我们推开了一个又一个沙丘,填了一个又一个的沙坑,才有了现在成型的道路。”龙建路桥股份有限公司S21一期4标段项目经理冉永鹏说,他感觉大家就像现实版的“愚公”,每天都在不停地挖山,只不过挖的是沙山。
S21一期4标段长36.5公里全部位于沙漠腹地,建设中平均每公里就要挖平2至4座沙丘、填平2至4座沙坑,整个标段挖山、填坑余处,挖填多万方。其中,最高处需要深挖30多米才能与路面齐平,最深处的沙坑需要填高20多米才能与路面齐平。
如果你无法想象工程量有多大,就想象一下用沙土挖掉一座10多层高的大楼或填掉一座近10米高的大楼,他们挖、填了多栋楼。
“我们最多时有多台大型设备、多台运输车同时施工。”冉永鹏说,他们最终在今年4月将道路打通。
为了严把质量关,项目上采用高填方路基太阳能沉降观测技术,在线路中高填方(填筑沙坑)较多的路段,向下17米埋设高填方砂基沉降观测站,在用北斗卫星传导遥通讯技术,每小时采集路基沉降量,将数据传输到数据采集中心分析。
截至目前,沉降曲线斜率已变缓,检测结果显示该断面近半年的沉降满足路基设计规范的要求。
“沙海开路”勇者先行
说到刚来工地上的情景,这支来自东北的项目建设者们从没见过沙漠,那一刻他们傻眼了。
“看看周围,就是我们刚来时看到的样子,一模一样。”S21一期四标党支部书记孙景彬指了指旁边一望无际的沙丘说,他们是去年3月20日进来,先安排了7名工作人员从标段两头进入,步行测量恢复定线。大家背着水和干粮进入沙漠,一天步行2公里,将道路的形状走向划出。
下一步,就是搭建项目部,并将机械开进沙漠。这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没有路一般的车根本开不进来,项目部就寻找特种车辆将挖掘机、铲车等设备一辆一辆的拖进来。
孙景彬说,他们之前干工程搭建彩钢板项目部只需一个月的时间,而在沙漠里建建了大半年才建好。所有的配件需要一个个的运送进来。
7月11日,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一期4标段建设道路现已成型。
“能进沙漠的车不多,进来不能拉过重的东西,我们就像‘蚂蚁搬家’一样,一块块的搬进来。”孙景彬说,没有住的就住帐篷,项目很多人刚来都很不适应都慢慢的坚持下来,战胜了自己。
S21一期四标项目部战胜重重困难,直到去年5月8日才正真意义上开始建设,去年8月中旬打通便道,展开大规模施工。今年4月线路贯通,6月全面进入沥青摊铺阶段,目前已完成整体工程的85%。
“防风战沙”坚守初心
在沙漠中修路,必须先固沙,否则风沙袭来路面会被沙子掩埋。
“一年四季一场风,从年头吹到年尾。”S21一期四标项目部总工程师刘明明说,这就是形容古尔班通古特沙漠里的风沙。为了固沙他们邀请有经验的施工队伍前来指导,并借鉴其他沙漠公路防风固沙的好办法,在全线修建草方格防护工程,把流沙阻挡在路面以外。
刘明明说,路基两侧的草方格必须修得更宽,防护能力才能更强,他们修的最宽处可达米。全线草方格铺设面积近.32万平方米,目前已完成91.5%。
在沙漠,高温也是必须克服的难题。夏季沙漠中平均温度在35度以上,最高可达40多度。
“为了防暑降温在一线的施工人员每天要喝掉近8L水,不停的流汗外加高温的烘烤衣服上留下了一圈圈的汗渍,补充能量的葡萄糖用于解暑的藿香正气水更是必备的”刘明明说。
都说沙漠施工有三无,无水、无电、无信号。
S21阿勒泰至乌鲁木齐高速公路进入冲刺阶段,正在大规模展开沥青摊铺工作。
没有什么就想办法解决,项目部设置了2套发电机组解决生活用电问题、1套天然气发电机组(8台)1套柴油发电机组(3台)中型柴油发电机5台用于施工生产;打了多米深的井取水,并建设太阳能信号塔解决无信号的难题。
“这些说起来轻松,干起来却很难。”刘明明说,刚来时没有信号,与外界失去联系,大家除了干活就是对着沙漠发呆,很多家人起初不理解后面也只能默默地支持。
沙海深处,正是有他们这样的建设者甘于寂寞长期坚守,才让脚下的道路一点点成形、伸向远方。
文图/乌鲁木齐晚报全媒体记者马婷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ly/143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