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上这6本最文艺的书,旅人啊,你别去天堂

发布时间:2021/3/13 8:20:54 

新疆,这个神秘而可爱的地方,这个冰川雪岭与戈壁瀚海共生的地方,这个被称作“家”的地方。

旅人啊,看看你眼前的这一片苍茫土地,天空占四分之三,大地占四分之一。落日长河,天地广阔,碧穹薄暮,情怀如风。

坐下来,你听我慢慢说——翻开这10本书,别去天堂,去新疆。

舒飞廉说,李娟和阿勒泰的关系,就像萧红和呼兰河的关系。

李娟年出生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位于塔城地区乌苏市),她曾跟着母亲在阿勒泰山区做裁缝、卖小百货,跟着牧民一起转场,她有几本书也跟这段经历有关。

阿勒泰地区位于新疆北部,西北与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相连,东北与蒙古国接壤,少数民族约占总人口的56%,其中哈萨克族约占总人口一半。

阿勒泰美景▼

若无意指认那在伤感中徘徊、欲望中沉浮的生命就是我们本来的生命,那么,总还有别样干净明亮的生命,等着人去认领。

李娟的文字朴实干净,有一种神奇的魔力,把贫穷、饥饿和荒凉描绘得温暖明亮,再千头万绪的夜晚,翻开《阿勒泰的角落》就能平静,世界就在手边,躺下就是睡眠。

阿勒泰的哈萨克族牧民转场,穿越诺尔特山▼

我们写作时,绞尽脑汁思索“辞藻该如何华丽”,但当你看完李娟的文字,你会被她毫不掩饰、毫不矫情的率真深深感染,你会为自己平日的“刻意”羞愧的无地自容……

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独树一帜、灵光闪闪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

关于新疆的小说,王蒙、刘亮程和李娟是出现频率最高的几位作者。

对于王蒙来说,年至年在新疆伊犁伊宁市和巴彦岱公社二大队生活和工作的经历,成为他人生创作中的第二个高峰。

王蒙说:“维族人有句极端的话:‘人生在世,除了死亡以外,其它都是塔玛霞儿(玩耍)!’”他说,“这样的人生态度,对我影响深远。”

年,王蒙回到伊犁,在巴彦岱庄子与乡亲们在一起▼年,在新疆王蒙与当年伊犁的老邻居重逢▼

这本书写到农村的“阶级斗争”,写到伊犁的风景,写到维吾尔族的风情文化,记录着当时新疆的生活风貌。

伊犁是王蒙认为在当时时代环境下,新疆是可以正常生活的地方。对于这本书,他曾对记者说“我写的是生活,写的是人,男男女女,爱怨情仇,高低贵贱,写了汉族,满族,蒙古族,十几个民族,吃喝拉撒睡,柴米油盐酱醋茶,维族人怎么打馕,维族人怎么结婚,什么都写。几个农妇,张家长李家短,一块喝茶掰馕吃一边说话,煮茶的人流鼻涕落到茶里,擦擦鼻子给大家盛茶,喝茶人看到了:我肚子不能喝茶,只能喝白开水。这类细节,我很得意,现在写不出来的。”

王安忆说:“他(王蒙)的作品我最喜欢两个,一个就是《组织部新来的年轻人》,第二个就是《在伊犁》”。

林贤治说,刘亮程的作品“阳光充沛,令人想起高更笔下的塔希提岛”,李陀说“他好像能把文字放到一条清亮透明的小河里淘洗一番,洗得每个字都干干净净,但洗净铅华的文字里又有一种厚重。捧在手里掂一掂,每个字都重得好像要脱手。”

这个年出生于新疆沙湾县的作家,至今是那里的骄傲,他的几乎所有文字都和他生活过的村庄有关。他的散文集《一个人的村庄》,豆瓣读书评分高达8.9分。

他是地道的农民,却活的从容而优雅。他笔下的村庄,像是我们生活的地方,又像是我们从未到过的角落。他会让人爱上他笔下的地方。

生活中的刘亮程▼

豆瓣上,“追风筝的人”在书评中写到:《一个人的村庄》是极端的,他对一切乡土的东西毫无保留地赞颂,所有的鸡鸭猫狗、驴马牛牲、草木鱼虫、风土山水,都被他赋予诗情画意般的臆想的升华。

这种不计客观的近乎沉湎的偏激的爱,令我固执地近乎沉湎地偏激地接受。

刘亮程的文字能撬开你伪装得极好的内心,让你愿意在那新疆的火炉旁酣睡。读过他的文字,你便会知道——村庄永不消逝。

书中第一章:人畜共居的村庄配图▼平淡无奇的割麦子,在他的笔下是这样的:我看见那个提刀的人,隐约在田地那边。在随风摇曳的大片麦穗与豆秧那头,是他一动不动的那颗头。他看着整个一大片金黄麦田。他下镰的时候,不会在乎一两株叶青穗绿的麦子。他的镰刀绕不过去。他的收成里不缺少还没成熟的那几粒果实。他的喜庆中夹杂的一两声细微哭泣只有我们听见。他的镰刀不认识生命。他是谁呢。当那把镰刀握在我们手中,我们又是谁呢。

全书分为五辑,分别是一片叶子下的生活、半路上的库车、树的命运、月和向梦学习,共收入三十八篇散文。在书中,他会将新疆用笔“刻”进你的脑海。这本书对南疆也有大量的描写。

好的文学有灵,写人是活的,写草木、牛羊是活的,写村庄、老城是活的,有实实在在的味道和气息,甚至是一种性情。

成群结队的字句像漫天黄沙卷过去了,落得一头一脸,很久之后还有粗粝感留在皮肤上,还有土腥气在鼻腔。除了这支笔,别人再也造不出来,也无法移植和复制。这个东西就是“灵”。

据说,一个作家的成就和地位如何,就要看看他的作品有没有选入语文课本。就作品选入教学课本来说,恐怕没人能牛过鲁迅了。

不过,刘亮程也是一位牛人,他的作品不仅被选入了大陆的中学和大学语文教材,还被选入了香港高中的中国语文教材。他还有作品入选《亚洲周刊》,所以说刘亮程得到了更广阔地域的认可。

《在新疆》,一本雅俗共赏的乡土哲学。

对于年轻作家杨奋和他的《一个勺子》,有这样几个关键字:十年沉淀,二十四篇作品,二十四个发生在新疆的温情故事,网络阅读过亿。

这本书是关于纪念已故父亲的文字,杨奋“失去生命都想见一面”的父亲,留给他的唯一礼物是一把手工的木勺子,这也是《一个勺子》的由来。

出生在北京的杨奋,在解放那年,跟着父亲和大部队一道,来到新疆边界——阿勒泰的青河。

这本书,满是新疆味,讲的主要是父亲老杨的生活日常。老杨是小镇的一名宣传干事,他在办公室兢兢业业地写稿,和母亲拥有平实的爱情,他收养贫困家庭的孩子,他在杨奋十五岁的时候去世,而他的葬礼上,几乎小镇上所有人都为他送了行。

老杨工作照▼

“我总会想起我为父亲送行,那条路是我一生中走过的最长的路。一望无际的戈壁,没有生机,风吹过沙砾、岩石,刻画出千万年的沧桑,风夹杂着花香,从古老的那头吹到原始的尽头。秃鹫飞过天空,看不见远去的痕迹。远处的驼铃声摇曳着睡梦中的呢喃。我的哭声永远地淹没在戈壁的沧桑中。”

“老杨埋在小镇的后山,那里埋葬的都是最早开垦边疆的人,有些已经被人遗忘。后来还有青河的老领导聊起了他,说他走了,整个青河的新闻滞后了十年。”

杨奋在书里说,“过了十七个春节,母亲都还是一个人。她每个春节做的饭都很多,但是都没有味道,母亲每一年都会唠叨起:‘要是你父亲在,这饭就不能浪费。’这是我唯一看到过的爱情。”

看,是这本书最重要的要义。

一位新疆维吾尔族摄影师,探访位普通新疆人,用影像和他们的自白呈现一个真实新疆。

新疆只是一个标签,而这个标签之下,每一个普通的新疆人,每一个在新疆生活过的人,都有着一样的爱和恐惧,对于生命的敬畏和对生活的拼搏,就如同新疆这个名词,本身就有着“你和我”的意思。

一提起新疆,公众脑子里首先浮现出四个形象:烤肉,切糕,小偷和暴恐。那不是全部的新疆,可是谁知道呢?

白岩松:看新闻时,新疆有时很远很陌生;看这本书时,新疆却很近很熟悉!这些图片与文字里,没有别人,只有我们自己。这些故事会改变什么,我不清楚,但这些故事出现在我们面前,本身就是改变!

崔永元:这是用镜头记录的个来自新疆的普通人和种真实朴素、各有性格的生活方式。我相信真实的力量可以超越一切熟悉与陌生。杨锦麟:库尔班江用镜头和文字,努力向人们介绍客观、真实的新疆,以及在内地工作、学习、生活的新疆人,用心良苦。只有用爱的视角、爱的心态,我们才能真正走进新疆,走进新疆各族人民的心里。

也有人认为——“它很难说是一本书,甚至也谈不上是有态度的实录”。但是对于很多人来说,“情结”二字就够了。

本文部分文字引用自无界新闻《带一本书去新疆》

转载已获原文授权

别再让你的情怀沉默

讲述尘嚣外的自由新疆

把手放在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ly/1205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更多>>

    最热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