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9月25日,新疆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迎来了下半年的第一场雪。
那一天,我们作为北京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的志愿者,来到了庙尔沟中学,弹响了一年西部行的音符。
“初雪”是与支教生活浪漫的邂逅。
从知晓自己正式成为研究生支教团的一名成员开始,我们无比期待着和学生们见面,憧憬能在这短暂的一年时间中和他们拥有一段美好的回忆,留给一年之后在千里之外想念南山蓝天和皑皑白雪的自己,也留给新疆这片热土。
▲南山的第一场雪,我们四人的合影
作为支教团的志愿者,我们常常会被身边的人问道:“为什么选择了支教?”
相比一个标准答案,我们更想把南山的故事讲给你听。
▲庙尔沟中学校园01
田佳轩
眼里有光,心中有路,立志要做引路人
年9月,我步入了中国最高学府之一的门堂——北京大学。
在此之前,我一直生活在宁夏南部山区的一个小县城,中考后我从小县城考入了位于首府银川市的一所高中。
到了银川,我才真正意识到为什么我的家乡会被冠以“贫困山区”之名,我更加意识到去更好的地方读书求学对于提升自我是多么重要。
在考入北大的第一学期,我参与了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偶然的一次机会,我看到一则支教招募的消息,便抱着好奇的心态报名,没想到竟顺利地通过了面试。
周五的下午,我和一同报名的几位同学乘车来到了河北省蔚县西合营镇中学,即使只有短暂的一个周末,但这是我第一次参与支教,终生难忘。
我依旧记得当时我给高一的孩子们上课前,一个学生到我面前,摩挲着我穿着的北大棒球服袖子上印着的北大校徽,问我:“老师,这是北大的校服吗?”我望着她,看到她的眼里闪烁着渴望的光芒。
我回答到:“嗯,等你考上北大,我也送你一件。”那堂课,我本来准备讲一些知识,但是我突然意识到,这里并不缺乏有学识的老师,缺少的是孩子们眼中的那束光。
那堂课,我讲了在北大的生活,讲了北京的繁华,讲了自己高中奋斗的经历……
自那以后,我明白了,我们这些在贫困地区长大的孩子大多已经不缺乏明亮的教室,缺乏的是一个人生目标、一个努力的方向和眼中的那束光。
▲田佳轩和学生们的合影
于是,我爱上了和学生交流。在大学期间我加入了各种志愿填报群,为高中毕业生提供建议。我也多次到宁夏、河南等地的学校开展励志讲座,给为梦想努力奋斗的中学生们一点希望和光明。
支教开始之前,我曾经自信满满地想象过在课堂上和孩子们互动交流的情形。
但高中语文第一课的《沁园春·长沙》只有少数学生两天能背会,大多数学生需要一周的时间才能完成背诵任务,加之上课时寥寥无几的回应声,我不免有些失落。
我在思考着,如何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
在开始上课前,我还跟团里的伙伴夸下海口,说我上课才不会用PPT,但为了增加课堂元素,我用中学校园以及周边的美景图为背景做出几套PPT模板,在课件中插入与课程相关的视频。
通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学生上课的专注度显著提高,课堂互动的也逐渐增加了。
▲学生们正在听课
作为灌鸡汤的小能手,上课中穿插一些励志话语也是常见的。我时常结合课堂的内容告诉他们努力的重要性,也会给他们讲述北京的城市生活。
在上学期,我和同事组织举办了语文诗歌朗诵比赛。排练的空隙,我又给主持人(我的一位学生小吴同学)讲述了大学生活如何精彩,学生也可以在诸多活动中担任主持人。
她看着我说:“老师,我要去北京。”身旁的小帕同学也说:“老师,我要去北大!”小帕是一个调皮的小姑娘,晚自习写完作业后便无所事事。
一天看晚自习时,我将她喊到了楼道:
“你知道我为什么叫你吗?”
“因为你眼里有光,你有一个去北京的梦想。”
自那以后,她更加努力了,还会主动寻求老师布置点题目。
在这里,我听到的最令我欣喜的话语便是——老师,我要去北京!老师,我要去北大!
▲田佳轩组织学生8点半在校园内读书背书的“早早读计划”
02
宋嘉贝
闯进桃花源,埋下一颗种子
还记得初三的时候,语文老师推荐我们看李娟的《我的阿勒泰》。
这是一本年轻的作者自述在新疆阿勒泰牧区日常生活的随笔集,书中流露着作者的好奇、自在和热爱,还有恰到好处的积极乐观和迷惘深沉。
我现在还记得刚读到时心里那种“原来有的人真就天生这么会写”的惊讶,我喜欢她笔下阿勒泰的深山、静止在天边的悠远羊道,还有哈萨克牧民挂着花壁毯的洁白帐篷。
在得知能到新疆支教一年的消息时,有种要闯进自己心中桃花源一般的不可抑制的兴奋感。
▲庙尔沟中学校园
我担任了八年级两个班的语文老师,要和87个十三四岁的娃娃们打交道,初二的孩子们正处于躁动期。
上第一节课前,同办公室的老师再三提醒我要把他们“压制”好,立下课堂规矩,这样才能事倍功半,但我并没能很快地适应从学生到老师的身份转换。
每次询问,我都能得到全班齐声的标准答案“听懂啦!”,这看似热闹积极的气氛让我成就感倍增,自以为完美掌握了课堂。
但很快问题显现了,过于轻松的相处模式使得他们开始把语文课当作放松的时间,作业质量也越来越不尽如人意。
意识到这个问题,我开始想办法重新树立作为老师的威严。
课堂上要适当地营造紧张感,这样才能保持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无论是课堂纪律还是课后作业,都绝无再回旋的余地,违反纪律和规则就需要严肃的批评教育。
这些经历一直在提醒我:到底什么样的老师才是这里的孩子需要的,是对他们有帮助的。
答案绝不仅仅是和他们打成一片这么简单,而是在他们成长道路指点迷津,作一名让他们完全信任的师长。
支教时间过半,积攒的经验也让我越来越有能够担起老师身份的信心。
▲学生们和宋嘉贝的自拍
同时,与一些孩子进行家庭交流的过程中,我发现有一些家长忙于生计,少有精力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hj/138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