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勒泰市阿苇滩镇有个青海村

发布时间:2020/7/11 9:54:25 
北京治疗白癜风到底花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579158.html

在青海省有一个叫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的地方。而在30年前,它的名字是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简称海西州)。而从年以后,哈萨克族在海西州的民族序列中消失了。   时光倒退30年,海西州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由海西蒙古族藏族哈萨克族自治州直辖的地区级行政单位)户、名哈萨克族人,集体迁回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主要安置地在阿勒泰地区、昌吉回族自治州和乌鲁木齐市,这在《哈密志》里有记载。阿勒泰市阿苇滩镇喀拉塔斯村是回迁哈萨克族人的安置点之一,在当地人的俗语里,一般把这个村叫“青海村”。   南下东去近日,今年60岁的喀拉塔斯村村民,当年迁徙的见证人阿依坦·哈仁拜告诉记者,他父亲出生地应该就在现在阿勒泰市的巴里巴盖乡萨尔哈仁村,他父亲出生后的第二年,他的爷爷(当地的名门富户)就带着50户人家迁徙到了吉木萨尔,后来去了巴里坤。大约在年,他爷爷带着族人和他们的畜群迁徙到了甘肃西部邻近青海一带叫齐里谷的地方牧放牲畜。这里芨芨草遍地,人烟稀少。后来,因为草畜纠纷,全族人往曾被称作无人区的青藏高原东部的格尔木迁徙。随着战乱频发,在20世纪40年代末和50年代初,零星的哈萨克族人也寻踪来到格尔木,与阿依坦·哈仁拜的父辈会合。后来在全国迅速形成了人民公社化运动热潮的时候,海西州直辖的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并没有改名叫人民公社,只是在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后面加了诸如革委会之类的后缀。喀拉塔斯村现任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木哈买提·桑斯孜拜说:“当时虽然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不叫公社,但下面叫大队。我们村当时是雨水河大队二小队,村民全部从事畜牧业。当时生产队有只羊,还有数量不等的牛、马、骆驼。尽管是公社时期,但队里的工分值很高,一个工分0.25元,一个劳动力按一天10分计,就有2.5元。在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当社员,一点儿都不比拿工资的人挣得少。”   回迁动议按现代人口流动的一般理论而言,人们从乡村到城市,从西部到东部,其背后的真实原因是经济利益的驱动。人们不禁要问,这些在青海格尔木生活得好好的一群哈萨克族人,为何要回迁到阿勒泰呢?木哈买提揭开了谜底。木哈买提说,有几个原因促成了他们的回迁。首先是在年时,当时有领导人到海西州调研民族问题,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有5名哈萨克族老人被约见,他们提出要回迁故乡(出生地)。当然,其中的原因不外乎人口太少,婚配问题等。他们的这一呼声,得到了领导人的重视。木哈买提认为,更具体的原因有:一是婚配有困难;二是部分放牧区域在海拔米左右,人畜易生病、死亡;三是放牧劳动强度大,特别是接羔育幼期和牧群野放时混群后的分群。以接羔育幼为例,当时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考核好社员的标准是羊(蒙古黑羊)的繁殖成活率达到60%就是好社员。而阿勒泰地区就是在公社化时期,这一标准在90%左右。木哈买提说,一些老人要求回到阿勒泰,也就是他们的出生地。但其他人有什么想法呢?依照木哈买提估计,如果搞一次民意测验,大约一半对一半。   政府筹谋当回迁动议成为行动时,年10月13日至15日,在国家民族事务委员会的指导下,青海、新疆两省区有关部门召开会议专门研究这部分哈萨克族群众的返迁新疆问题,形成了《关于青海阿尔顿曲克哈萨克族群众搬迁新疆问题的会议纪要》。国家民委、财政部为此下拨万元安置专款;青海省承担从格尔木到乌鲁木齐的全部搬迁费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拨安置基建专款。阿尔顿曲克哈萨克自治区也派人到阿勒泰地区各安置地提前踩过点。在阿勒泰县(当时还未建市),大家积极配合,选了几个点,都不理想,后来就选在了阿苇滩乡与红墩乡交界处的现址,划出了亩生荒地,并在夏牧场划出了亩草场,供回迁的哈萨克族人夏季放牧用。为了这批哈萨克族人的回迁,阿勒泰县政府出台了搬家费由政府出,住房由政府免费盖的政策。每户的住房为70平方米、土木结构、三合板吊顶,户投入资金元。这在当时的农村住宅中属于高标准的。   重归故土年5月28日,户、名哈萨克族同胞坐上两辆专列,绕了很大的一个弯,先向东到西宁,再向北到兰州,最后向西到乌鲁木齐。年6月1日清晨7时,火车抵达乌鲁木齐,在热烈的掌声和锣鼓声中,从青海省回迁的哈萨克族同胞喜气洋洋地走下火车,自治区当时的党政领导贾那布尔、黄宝璋、何德尔拜和各族各界代表多人到车站迎接。当时阿勒泰县派了3名人员接站:一名哈萨克族干部、一名汉族财务人员和一名哈萨克族医生。年6月4日,回迁阿勒泰的人们随着一家一户的搬家车队,离开了首府乌鲁木齐市,历时3天,抵达了阿勒泰县阿苇滩乡(当时没建镇)。据阿依坦说,当时是30户人家,其中两户干部,一户安置在自治区机关,一户到了地区机关。而木哈买提说只有23户牧民。也许是大户和小户的分类方法有差异吧!到了故乡,乡亲们免不了又是宰羊、喝茶,热情接待。6月18日,因为新房子还没有完工,回迁的牧民被安排到盐池乡的夏牧场,根据各户的需要,调剂了少量的奶牛。这种调剂是有偿的。到了年10月,新房完工。乡里派人把各家牲畜越冬的饲草都打好堆好,每家每户都拉了煤,回迁的牧民才搬进了新家,人称这里“青海村”。   开拓与辉煌冬天到了,新房子里怎么烧火也烧不暖和,但希望在春天。年的春天到了。村里将格尔木市的一台拖拉机用车运了回来,开垦荒地,播种小麦,也播下了希望。可是到了秋天收获的季节,一亩地打了一袋子(公斤)小麦。全村人均收入才18元。当然,也许是只算了地里的收获,没有算畜牧业的收入。后来,村里又开了地,分给了各家各户。年,依托国家的少数民族地区发展项目,村里用5万元购买了只羊,拿出其中的只羊作为扶助羊,每户10只羊,分给13户村民(只分给大户,不给小户),以3年为一期,在村里进行周转,帮助村民发家致富,至今已周转了四期,成为村里不成文的规矩,不容更改;另外70只羊,作为集体羊进行放养繁殖,后来把羊置换成8头牛。这8头牛交给一家村民放养,村里给40亩草场,实行铁畜制,个人和村集体五五分成,至年底,集体牛发展到22头。弹指一挥间,30年过去了,至年6月,喀拉塔斯村共有42户,人口人。由哈萨克族、回族两个民族组成,主体民族是哈萨克族,占总户数的93%。总耕地面积1亩,村集体耕地亩,草场30亩,林地亩,集体畜头(只)。牲畜最高饲养量头(只),年末存栏牲畜头(只)。种植结构为油葵、青贮玉米。户劳动力结构为40户农户,2户牧户。留在“青海村”的人也就慢慢习惯了新的环境。但是,他们与格尔木仍有着剪不断、理还乱的联系。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hj/10125.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更多>>

    推荐文章

    • 没有推荐文章

    更多>>

    最热文章

    • 没有热点文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