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就在手边,躺倒就是睡眠。嘴里吃的是食物,身上裹的是衣服。在这里,我不知道还能有什么遗憾。----《阿勒泰的角落》
如果有一个作者,能把文字写的柔软而细腻,那一定是李娟,有人说李娟的文字和萧红很像,仔细看,两人都写过家乡,但是风格到底是不同的。
李娟出生在新疆奎屯,20年前就开始写作,她的《阿勒泰的角落》曾是很多人喜欢的读物,随着书籍的出版数量增多,她随后整理发行了《我的阿勒泰》。
这本书虽然是讲家乡,讲民俗风情,但是却让每一个在喧嚣城市里的人,看到一个宁静的世界,那片纯净的蓝天下的人们教会了我们四个道理。
一,被误解的善良
如果你被误解了怎么办?是愤怒,是爱咋咋地,还是带着敌意继续行走?
作者在书里讲到了这样一个插曲。
有一次快过年的时候,小卖部里的生意特别火,裤子也卖的很火,每天都有很多人进店选购,有一天一个中年妇女进来挑选,问价格,作对比,讨价还价,最后还是没买,转身走了。
当她离开后,居然少了一条裤子。
毋庸置疑,一般人都会怀疑,店主自然也怀疑是女人偷走了裤子,心里很不舒服。
大年三十时,雪下的很大,突然有人敲门,店家打开门看到女人的儿子,顶着大雪风尘仆仆的赶来。
十几岁的孩子满脸通红,用不标准的普通话说:“我妈妈没有偷你们的裤子...”
说着说着,因为普通话不好,因为解释不清楚,反而哭起来。
孩子从几十公里的山路赶来,只为了解释家人没偷东西,然而解释后,又顶着大雪赶回去,貌似这样淳朴和挚诚的心很难再有了吧!
等孩子走远后,店家在一个小角落里找到了那条裤子。
是她真真实实的误解了他们,而他们明知被误解,还专程跑来解释,不顾狂风暴雪,在他们心里,“清白”比任何东西都珍贵。
二,被遗失的诚信
或许你在城市待太久,也许面对的是上班下班路上陌生的面孔,“淳朴”这个品质,已经忘却了好久。
在祖国最西边的地方,人们都是在草原上生活,或者搭着帐篷。
有一年,邻居欠了作者一笔钱,但是因为病逝,于是家人把家里唯一的一头马给她,用作抵债。
作者家是拒绝收马的,第一是要马没用,另一个是对方家里失去了一个人,肯定都很难过,这时候把欠债的事提起,犹如雪上加霜。
而对方,并没有因为家人去世,把欠别人的钱省略了,而是积极的偿还债务。
这种可贵的精神在现代很少见。
之所以特别提到,因为在小时候,听闻一件事。
亲戚借给别人2万元,但是很不幸对方遭遇车祸去世,既没有欠条,又没有转账记录,然后妻子和家人拒认账,还以为借着家人去世,对方故意讹他们。
最后的结果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难说。
三,“蹩脚”的创造力
在一些落后的地方,牧民们不会说普通话,所有人都是用方言交流,如果出现一个新的东西,不能用方言表达,那普通话就显得很稀有。
在西北的哈萨克民族,就是其中的代表。
有一次,作者的母亲跟他们打听哪有木耳,结果造成的对话是这样的:
“?摸...啊”
“不对,是木耳。”
“马...耳?”
“是,木耳。”
见他们发不出木耳的音,于是母亲灵机一动,把木耳叫“喀拉蘑菇”。
因为在这里“喀拉”是黑色的意思,而木耳和蘑菇一样都是菌类,于是也唤他为“蘑菇”。
这样的发明和创造,让他们和少数民族之间很快就能识别出一样东西。
而母亲的创造力,也是现代很多人需要学习的,时代在变,环境在变,要想与时俱进或者和周边的人建立起链接,需要有很强大的创造力。
四,勿忘故乡情
我曾经豪情万丈归来却空空的行囊那故乡的风和故乡的云为我抚平创伤
放眼望去,如今都是在外漂泊的游子,有句话说:回不去的故乡,留不下的城市。漂泊多年,对于故乡越来越陌生,但是仔细回想,故乡终究还是故乡,是承载了我们童年成长的地方。
李娟把故乡的人和乡情,写的浓情蜜意,这也提醒了我们每一个在闹市中生活的人,如果想找回曾经的自己,如果想找到一片栖息地,不妨回望“故乡”。
再回首,也许看到的是佝偻的老人,玩泥沙的孩童,和荒芜的树影,但是那片熟悉的土地,终究还是我们曾经生活过的地方。
那片乡土,那片情,是不管走在世界任何角落,都抹不去的踪影。
总结:
是谁说过,长寿的代价,是沧桑?
如果不曾历经沧桑也没关系,要想在闹市中保持清醒,做到善良,诚信,有创造力,并且不忘根的品质,就已经打败了80%的人。
李娟的《我的阿勒泰》讲述的是她的故事,读过的人却看到了自己的人情。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zy/1779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