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和阿勒泰,一个位于祖国东北腹地,一个远在中国西北边疆,远隔千山万水,却因为一批批援疆人的到来,从陌生到熟悉,从结缘到情深。
3年,在人生旅程中并不长,但在从业生涯中,却并不短。经过层层选拔,脱颖而出的41名长春援疆干部人才,在他们最为年富力强的时候来到边疆,用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时光,在全国对口支援新疆这一国家战略的题板上,刻画长春印迹,贡献长春智慧。
援疆,架设起两座城市沟通的桥梁,凝结起两地人民真挚的友谊,连接两市融通的血脉,开启两市交流交往交融的新篇章。
阿勒泰市台地阿克别勒村由长春援疆队帮助建设的定居房
播下两座城市友谊的种子
“我们住的就是长春援疆队帮助建设的定居房,有暖气,有自来水,还有配套的牲畜暖圈,现在我们的生活跟城里一样,就连牛羊也跟着享福了!”在阿勒泰市台地阿克别勒村定居房里,叶尔肯唐阿提汗大叔热情地摆上包尔萨克、熏马肠和奶茶,给记者讲述长春援疆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叶尔肯唐阿提汗大叔(左二)给长春日报社记者(右二)讲述长春援疆给生活带来的改变
长春援疆给阿勒泰市民留下的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实实在在的改变:建设阿勒泰市党建图书馆,为边疆构筑党员文化生活的港湾;为阿克别勒村建设卫生服务中心,让牧民们能够就近看病;参与阿勒泰市视联网项目,实现全市所有行政村视频会议功能;每年建设8个村级组织阵地;新建恰秀路派出所,购买改建团结路派出所;为医院购置大型医疗设备;为阿拉哈克镇建生活垃圾处理工程;建设学校,购置校车……
阿克别勒村儿童在新建设的卫生服务中心就诊
真金白银、真心实意、真抓实干!以真援、实援,推进受援地长足发展为宗旨,一个个实实在在的长春援疆项目,在阿勒泰市传递的是长春人民对于边疆人民的友爱之心和互助之情,在两市人民心中播下友谊的种子,联结起两座城市间交往的纽带。
由我市援建的恰秀路派出所
构建两市深度交流的机制
3年来,41名援疆干部人才就像长春派往阿勒泰的“使者”,在两地穿针引线,搭建平台,构建起长春与阿勒泰两市间深度交流机制。让援疆跳出了3年的界限,成为两座城市交流交往的长远事业。
长春援疆干部到企业了解情况,对其销售网络搭建提供帮助
两市领导互访,就对口支援工作进行顶层设计;刘忻市长代表市委市政府给阿勒泰市支援万元项目资金,市委组织部为阿勒泰市委组织部提供万元干部培训资金,长春新区给吉木乃边合区支援万元城市建设资金;长春卫生部门定期派出骨干专家开展为期4至6个月的规划外短期援疆,帮助受援单位打造品牌科室和特色专科;长春市教育局选派19名教师到阿勒泰市一中开展一年半援疆支教,两市17所中小学缔结友好学校,长春专家校长和学科名师为阿勒泰市分类开展集中专题培训;长春市公安局为阿勒泰市公安局边远派出所捐赠20万元高配电脑和81万元冬季警用物资;原长春市工商局支援阿勒泰市市场监管局40万元资金;长春市二道区为阿勒泰地区布尔津县捐建了一所现代化幼儿园……一批批规划外援疆专家相继踏上边疆的土地,一个个规划外援疆项目在阿勒泰的土地上生根开花。
通过长春援疆队的宣传,长春市各个层面对援疆工作有了更深的了解,对援疆工作有了新的认识,并积极主动地加入到长春援疆队伍里。
浇灌民族团结交融之花
“洁白神秘的木斯岛冰川,哺育辽阔的戈壁草原。这里有憨厚的赛尔江兄弟,还有美丽的加尼拉……民族团结是生命线,守望相助一家亲……”这是新疆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副主任、长春援疆工作队副领队曹万利创作的歌曲《吉木乃口岸》,不仅有中文版,还有哈萨克族语言版本,歌中唱到了他此次援疆的地点——吉木乃县,也提到了他的哈萨克族亲戚赛尔江。爱唱歌又会唱歌的曹万利每次到民族亲戚家住户时,都少不了歌声相伴。
由我市援建的阿克别勒村级组织阵地
民族团结一家亲是援疆干部人才的又一项工作,他们每个人至少结一户民族亲戚,每两个月都要有至少5天住到民族亲戚家里,与他们同吃同住同学习同劳动,教他们唱国歌学汉语,传播党的方针政策,宣传国家的治疆方略,提高他们的思想意识,增进民族感情。
由我市援建的阿勒泰市党建图书馆
12名长春援疆教师主动与民族学生结对认亲;援疆干部娄全海帮助民族亲戚家找致富出路;援疆医生李彤住进民族亲戚家照顾手术后的哈萨克族姐妹;援疆干部李洋自掏腰包帮助民族亲戚修牲畜圈;援疆干部王铁华起草方案,带动阿勒泰特色美食文化产品打入首都市场;首批援疆干部郭洪春在回长3年后二次援疆……长春援疆工作队领队叶春民对援疆工作有了更深的感悟:民族团结是我国治疆方略的一部分,一个个民族亲戚的联结使民族团结变得更加具象,使各民族人民能够实现更深入的交融。
由我市援建的现代农业项目正在建设中
3年的援疆工作即将届满,但是,长春与阿勒泰的友谊已经渗透到各个层面,各个领域,长春的对口援助机制还会继续发挥作用。3年,并不是结束,它更是一个起点,两市更深层次交往、交流、交融将不断延续。
在祖国的西北边陲,在边疆的土地上挥洒青春,奉献成长,对于每位援疆人都是一种不同的人生经历。三年过去了,他们都有哪些感受,哪些收获?让我们一起来聆听援疆干部的援疆感言。
援疆感言
援疆干部曹万利(长春新区亚太智慧农业与食品安全产业示范区管理办公室原主任,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
在援疆的3年中,我在吉木乃县结了5对民族亲戚,有维吾尔族的,也有哈萨克族的。民族团结是各民族的生命线,世界上最美丽的花朵就是民族团结之花,她开在每个人的心里,愿民族团结之花常开长盛!
援疆人才何宏(长春市水利规划研究院高级工程师、原副院长,阿勒泰市水利局专业技术人员)
3年的援疆生活,让我真正有机会认识了你——大美新疆。我爱那皑皑的雪山,无垠的荒漠,更爱这些为边疆发展无怨无悔的援疆人。
援疆人才马国林(长春市农安县房屋征收和城市综合治理办公室规划科原科长,阿勒泰市住建局国有土地征收办公室专业技术人员)
我的援疆岁月从我的工作开始——房屋拆迁与征收,见证着阿勒泰的规划与崛起,也融入了我的汗水。大美阿勒泰,我永远的牵挂。
援疆人才张洪全(长春市德惠市住建局规划管理中心原副主任,阿勒泰市住建局城建办副主任)
两次援疆经历,一生的边疆情怀。四年多的援疆工作和生活,是我人生中最难忘的岁月。
援疆人才哈长玉(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住建委工程师,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商务发展局)
金山银水阿勒泰,长春儿女展风采!响应党中央国务院的号召,参与到援疆这一伟大事业当中,是每一位援疆干部人才一生当中最宝贵的财富!
援疆人才孙强(长春新区北湖科技开发区东北亚国际物流港管理委员会工程师,吉木乃边境经济合作区管委会党政办公室)
维护社会稳定长治久安,建设美丽新疆,是每一个援疆人的光荣使命。我们在反恐维稳中勇站一线、在民族团结上再谱新篇,和各族干部群众一起学习、工作、成长。
来源:长春日报、长春政事儿
原标题:《跨越万里架金桥援疆建设重在“实”》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zy/172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