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这里的人,形容一件事情处理起来难度大,总是说:“跟啃奶疙瘩一样!”奶疙瘩就是酸奶煮沸后沥制的奶酪,很硬。尤其是完全脱脂的陈年奶酪,硬得简直不近人情!任你牙口再好,也只能在上面留下几溜白牙印。吃这种硬奶酪,得先在火炉上烤软了,或在滚烫的奶茶里泡软了,才啃得动。加玛的一块奶疙瘩会啃三四道茶,从头一天泡到第二天,每道茶喝饱了就捞出奶疙瘩揣回口袋,到了下一道茶继续再泡。做这件事时,她不但有耐心,而且有乐趣。总之,奶疙瘩实在太难啃了。其实我主要想说的是:清理羊圈的工作太难了,就跟啃奶疙瘩一样。
——节选自《冬牧场》
李娟,一个很普通的名字,中国有无数个“李娟”,但“阿勒泰的李娟”只有一个。
年7月21日,李娟出生于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团(位于伊犁哈萨克自治州乌苏市车排子镇)。
李娟上中学时,因为没有户口,学校曾拒收她。高一那年,妈妈带李娟回到四川老家,做小生意赔了钱,一家人决定重回新疆。李娟转到富蕴县二中,后来索性退了学,跟妈妈学裁缝。她们的生意并不好,于是只好进入山野,跟着哈萨克牧人转场。在阿勒泰山区,她们开过小店,卖小百货。李娟也曾到乌鲁木齐打工。将近20岁时,她开始业余写作和投稿。
陈村说:“这样的文字是教不出的。”
而李娟的伯乐刘亮程则说:“我为读到这样的散文感到幸福,因为我们这个时代的作家已经很难写出这种东西了。”
仔细算算,从小编第一次知道李娟到现在,已经过去九年了。这九年,我读遍了李娟所有的书。作为李娟的忠实读者,如果用三个词来形容她的文字,那就是:真诚、朴素、童真。在我看来,李娟的散文成就已经超越文学范畴,进入了哲学之境。这么说,绝非夸张。总的来说,李娟的散文有三大主题:生命、孤独、爱。这些内容宏大而深刻,足以涵盖我们漫长的一生。
李娟的叙述来自她的记忆深处,以及那片广袤沉静而丰腴的土地。她记住的,恰恰是易被人们所遗忘的一切——那些正被现代文明分分秒秒侵蚀的、某种古老而民间的传统。正是这种富有价值的、兼具深情与克制的日常记录和生活描写,使她的文学疆域远远超越具体的地理界线与时间限定,在广大的时空获得延伸性的力量。
(人民文学奖授奖词)
李娟的散文有一种乐观豁达的游牧精神。她的文字独具性灵,透明而慧黠,边疆生活在她的笔下充满跳荡的生机和诗意。
(鲁迅文学奖授奖词)
游牧文化
在《羊道》系列散文中,李娟将游牧民族的生活状态民风民俗呈现给读者,并在叙事写景的同时,带出对自我、对人生的真切思考。
游牧生活是贯穿哈萨克族多年的生存方式,如今随着牧民大量的定居及畜牧业的工业化,这种持续了千年的传统正面临着被消解的境况。对于一个不断迁徙的民族来说,定居点的兴建将会改变他们四季转场的传统畜牧业生产方式,当他们不再经历转场时,与之相关的习俗、节日、宗教仪式等也将失去其依附基础。先进生产工具的运用代替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城市的繁荣吸引了大批年轻人进军都市。
作者娓娓道出了自己的焦虑与不安,对牧场的变迁,传统生活的消解,作者亲身感受着高速发展的社会给这种原始、古老文化所带来的冲击和震撼,并从文化的层面进行自我审视,对现代性进行着反思。
家人
李娟对家人的感情是复杂和矛盾的。《遥远的向日地》中,李娟笔下的外婆是可爱的,也因为沾了时刻处于死亡边缘的恐惧,她害怕外婆死去所以“依仗她的爱意,抓牢她仅剩的清明,拼命摇晃她,挽留她”。她对外婆的爱中还有无法给她所承诺的愧疚。她对外婆的爱是深沉而矛盾的,希望外婆早日摆脱孤独与对死亡的恐惧,却又百般挽留,因而陷入无限的痛苦与愧疚之中。作为与外婆有着深刻联系的母亲,李娟对母亲的感情则是更为委婉而简单的,她赞美母亲赤身行走于大地的豪情直率;对母亲以做饭难吃为荣拒绝做饭的我行我素、坚持经营葵花地的独立坚强暗自赞叹;为母亲将完美的树干、心爱的花慷慨地交给“我”之后的默默牵挂所透露出的无以回报的爱。
《走夜路请放声歌唱》中,李娟书写了题为“给流浪的母亲”的章节,包含的《归来》《呼唤》《请不要一生不可停止》《奇迹》《箱子》等文章。作者虚构了一位一生在世间流浪,一生在追逐与舍弃中度过的母亲,她错失众多美好的事物,其中就包含自己孩子的成长过程。等待、追逐、渴望、担忧、恐惧是作者对母亲的情感。不断地寻找与追逐自己的母亲是她摆脱痛苦的方式之一,在《呼唤》中,“我”与“母亲”错失在时间的轨道上,母亲的呼唤是“我”寻找与追寻母亲的线索与动力,是生活在世间的证明。作者借助抽象的母亲形象呼喊出自己内心的声音,她渴望母亲的归来。但每次都以失败而告终,留下的只有等待的恐惧与失去之后的不安。通过流浪母亲影射出在现实生活中母亲短暂缺失给作者的创伤。
生活
作为一个汉族人,李娟长年累月地生活在少数民族聚集地,除了得到一些新鲜、客观的异质性体验外,更多的是难以对自己文化身份定位的困惑。家庭成员的残缺与生活条件的恶劣,在李娟的成长过程中也不时困扰着她。沉迷于大自然的美景中,是解脱自我的美妙之法,但宇宙的永恒与人类的渺小总会在不经意间使人感到一丝落寞。李娟在面对生命的孤独时,并非沉溺在自己的小生活中不能自拔,更多的是以一种淡然姿态去接纳生活,用自己对世界、对生命的爱,拥抱生活。
《阿勒泰的角落》记录了李娟一家在阿勒泰平凡普通的日常生活,书中除了一家人浓厚的生活气息之外,更能发现李娟与生活的坦然相处。她不发表关于生活的意见,她感受生活。
因此,读者看到的是一种生活的姿态,对生活的坦然与欣喜。明明住的是四面透风被人遗弃的房子,作者还乐滋滋地想着自己住的是套大房子。之后又搬进一间用土块盖起的小房子,也觉得温馨无比。裁缝铺的店面只有十来个平方,前半截做生意,后半截睡觉、吃饭。对李娟来说,这样的环境下,墙皮突然掉下来一块,也是被锅里炖的风干羊肉溢出的香气酥下来的。外面的女孩子都不愿意嫁过来的地方,李娟却能在这片红土地上自得其乐。
面对荒野,面对寂静,一个人能安然自若,这需要极大的定力。李娟做到了,而且没有一丝刻意。
年轻的李娟,像一株蒲公英,风把她吹到哪里,她便在哪里生根发芽,不抱怨,不哀叹。
这种随遇而安的豁达气质,渗透在她的每一篇文字中,有种穿透人心的力量,抚慰了无数读者的心灵。
图文来源|网络
编辑|张舒萱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zy/134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