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基层援琴不怕春风颠,已许桃李同嫣然北大

发布时间:2024/7/31 14:43:28 
                            

原创何天佑彭斯卓铁星

援琴不怕春风颠

已许桃李同嫣然

北大本科毕业生支教新疆庙尔沟村的故事

作者

何天佑、彭斯卓、铁星

年颁布的《关于实施青年志愿者扶贫接力计划有关政策的意见》标示着我国“研究生支教团”制度的开端,时至今日,这一制度已走过23个春夏秋冬,每年选派数千名高校毕业生前往新疆、云南、青海等地进行支教工作,通过教育扶贫的方式促进落后地区发展。

今天故事的主人公是北京大学第22届研究生支教团新疆分团的成员。对于从小在北京长大的她来说,新疆是书里描绘的令人神往的世界,但是当以支教老师的身份踏入那片土地,她体会到现实和矛盾,也在了解更多、感受更深的过程中收获了笃定与丛容。

01

能用来工作的时间很长

但支教的经历不会再重复

宋嘉贝是级光华管理学院的本科生,在大三的时候,面对着未来发展道路的选择,宋嘉贝也和周围的同学一样,在国内升学、出国读书和直接工作之间徘徊不定。大三下学期,通过学院的交换项目,宋嘉贝前往法国巴黎政治学院进行了为期一学期的交换。交换期间,她结识了曾经加入过研究生支教团的学长学姐,在与他们的交流中,宋嘉贝感受到了支教经历带给他们的深远影响:有人在一年的支教结束后,选择投身公益教育;有人决定每年做义工,以另一种方式延续支教的情怀……他们的经历给迷茫中的宋嘉贝带来了新的方向,她决定报名加入研究生支教团。“我是一个性子有些慢的人,我觉得人生有些阶段需要在准备适当时再开启。一辈子有那么长的时间可以用来工作,但是支教的机会错过就没有了,所以我并没有觉得很紧迫,也不认为这是‘浪费’了一年的时间,我想尝试不同的人生体验。”

宋嘉贝将支教的目的地选在了新疆。她对新疆的向往是从阅读《阿勒泰的角落》开始的,这本书是初中语文老师推荐给宋嘉贝的。“风里来雨里去的边疆牧人、随家庭不断迁徙的动荡生涯、离春天只有二十公分的雪兔、风沙肆掠的荒漠里喂养的金鱼……本应厚重、贫瘠、苍凉的生活,在李娟的笔触下,却焕发出别样的温暖、丰盈与喜悦。”“新疆仿佛是我精神的栖息地,我一定要去一次新疆,而且不是为了简单的旅游,我想在那里待得久一点。”将近十年之后,她的梦想成真了,宋嘉贝从一个在李娟的文字里期待新疆的初中生,变成了在乌鲁木齐县水西沟镇庙尔沟村支教的语文老师。

宋嘉贝去支教的那一年,恰是新冠肺炎疫情刚爆发的时间,所以临行前的准备活动多都以线上会议的形式举行,例如与上一届支教团的学长学姐交流经验、参加学校组织的行前培训、开读书分享会等等。“当时只是觉得因为疫情在家里呆了太长时间,觉得终于能去新疆了很开心”,出发前激动、期待的心情胜过了焦虑和担心,就这样,宋嘉贝在本科毕业的那个暑假,踏上了去往新疆的旅途。

02

从29分到60分

新来的老师“歹得很”

宋嘉贝担任庙尔沟村中学初二2班和3班的语文老师,两个班一共有87个学生,“我观察到学生们的家庭背景差异是比较大的,他们的语文基础也因此有所不同。”学生的家庭背景可以分为四类:

第一类学生,家里往往在当地经营农家乐、民宿等,因为庙尔沟中学所在的地方风景优美,交通便利(距乌鲁木齐市大约一小时的车程),所以当地有大量由居民开办的农家乐等。这类学生的家庭条件普遍较好,但是由于家长忙于日常经营,疏于对孩子在学习方面的照顾和关心,同时这部分学生也怀揣着毕业后接替父母的职位、做个体工商户的想法,所以即便有较好的基础和背景,他们的学习成绩仍然不理想。

第二类学生,通常是当地工人的孩子。这些学生的家庭住址距离学校较远,往返一趟可能需要花费两三个小时,因此大多住在学校的宿舍。由于他们的家长忙于放牧和打工,加之孩子不常在身边,所以家长往往抱着“把孩子送到学校接受教育,学习方面的事情就是老师的责任”,偶尔也会出现“联系家长的时候发现家长不接电话或没法来学校”的情况。

第三类学生,也是家庭收入最高的一类学生,自家养殖牛、养、马、骆驼等。这类家庭虽然收入较高,但是也面临着自身的脆弱性,如牧场的环境受到当地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家长外出放牧受伤而丧失部分劳动能力等。这些家庭的孩子也因此受到影响,“上午到校之后,一位同学的作业迟迟未交,我看到他在课间补作业,并解释道‘我昨天晚上没有睡觉,在帮家里找羊’。”

第四类学生,是从甘肃、陕西、东部等城市来新疆的汉族小孩,他们跟随父母来到新疆,父母在当地务工,孩子便在附近的学校读书。这类学生在学习方面非常自觉,因此成绩处在班级中上游。但是,这部分学生的转学率较高,他们在哪里上学通常取决于父母在哪里打工,父母要回老家,他们也得跟着回去。

家庭背景迥异的学生们在语文基础上存在差异,其中不乏一些少数民族孩子从六年级才开始学习汉语,所以如何针对不同条件、不同成绩的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就成了当地语文教育的一大难题。

宋嘉贝初到庙尔沟村中学的时候,在那里工作多年的老师教给她的是威慑性教学法:“小宋啊,你刚来我们这里,还不知道怎么和这些‘小赖皮’打交道,要把他们‘吓住’,‘震慑住’,他们就会听话一点”。但是慢慢地,宋嘉贝发现这是老师无奈之下想出的最后一招——一方面,班里的学生基础差距和学习态度差距过大,那些自律的、成绩好的学生往往能得到老师们更多的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xw/1822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