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的卫星——深入中亚大陆的旅程》
(图源:澎湃新闻)
从“新时代游牧民族”
说起
第一次听到“新时代游牧民族”这个词,是在梁文道老师的播客节目《八分》,关于电影Nomadland那期。这个词足够“新时代”,以至于我在百度词条上查不到任何准确的解释,根据道长的描述就是:不定居的新兴人类。他们因为各种原因离开原来生活的环境,居无定所、漂泊在外成为生活的常态。
但电影里面所描述的生活状态又与李娟老师在《冬牧场》所描述的不大一样,新疆阿勒泰的牧民们靠着历代流传的放牧技术在广袤的草原上繁衍生息,在恶劣的环境中东至南迁、夏至北归。这种原始的生产方式最终因科技的发展终将走向销声匿迹。这种变化一方面让牧民们不用往返于草场之间也能继续生存,另一方面,他们也在不知不觉中也走上了“新时代游牧民族”的道路。
(帕米尔高原图源:视觉中国)
不管是哪一种,这些变化都揭示了人类为了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变化和挑战,所做出的妥协与调整。在《失落的卫星》中也有同样的描述:
“在内心深处,我始终觉得自己流淌着游牧民族的血液——不是草原游牧民族,而是当代游牧民族。这样的人总是不停地移动,从世界的一个地方到另一个地方,缺乏归属感,家只不过是当下的落脚之处。对他们来说,旅行不是为了去任何地方,他们的目的就是旅行,最重要的事情是移动。”
(中亚图源:百度百科)
在中亚,这样的“当代游牧民族”有很多,但他们最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继续生存下去。他们从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发展而来,悠久的宗教历史渊源、王朝政权的更迭、民族的融合与迁徙让他们拥有更为复杂的背景。社会的发展非但没有抹去刻在血液中的游牧基因,反而让他们更具韧性。与大多数的“新时代游牧民族”一样,他们就像风滚草般随风飘摇,一旦遇到适宜的环境后便顽强扎根,周而复始,繁衍生息。
(吉尔吉斯斯坦的草原图源:视觉中国)
被遗忘的历史和人民
在这片处于全球化边缘和大国夹缝的土地上,矗立着中亚五国(哈萨克、塔吉克、吉尔吉斯、乌兹别克、土库曼)作为中亚文明的交汇处,特殊的地缘政治让它们因帝国征伐、王朝建立而合并统一,又因波云诡谲的政治形势而分裂独立。它们像离轨的卫星散落各处,暧昧而失落、充满活力、孤独和挣扎。
(乌兹别克斯坦图源:视觉中国)
若想深入了解这里,就必须首先知晓其历史发展的脉络。但由于我知识储备不够加之平日里较少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xw/1569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