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是等待收获的季节,毕飞宇工作室·广场书屋里的孩子们也在等待着这一刻的到来。年10月30日上午,著名作家王一梅做客毕飞宇工作室·广场书屋,为孩子们带来了一场题为《阅读中学习什么》的公益讲座。书屋内座无虚席,这是一场视听盛宴,是一场语言与思维的碰撞,是一场精神的洗礼。著名诗人、作家,泰州市文联、泰州作协主席庞余亮主持活动。
王一梅,一级作家,就职于苏州市职业大学教育与人文学院。苏州市作家协会副主席。出版图书有童话和小说《鼹鼠的月亮河》《木偶的森林》《合欢街》等,其中《胡萝卜先生的长胡子》入选全国统编版语文教材三年级上册。作品获第十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第五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和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第五届国家图书奖等奖项。
这场公益讲座在网上公布报名信息后很快就已显示名额已满,兴化的各大书店里,王一梅老师的书倾售一空。讲座不仅吸引着兴化的孩子们,来自泰州其他市区学生和老师更是慕名而来。
讲座在孩子们的期待和欢呼中拉开了序幕,“一个爱种植、爱养猫的童话作家,一个爱回忆、爱讲述的写作者”的王一梅从孩子们平时的写作困惑展开她的讲座:怎么写出优美生动的句子?读什么书?从书中吸取怎样的营养?写作的灵感从哪里来?我们究竟应该写什么?怎么写?怎么写故事?怎么把故事写长?
王一梅告诉孩子们,写作,首先要积累生活,观察是写作的开始。“70年代的《红蜻蜓》、80年代的《红纱巾》、90年代的《小红花》是美的,美是独特的,不过时的。我们写作品就要写那些美的、不过时的,你怎么把那些美的给写出来?怎么才能观察到最美的风景?我们都知道用眼睛、鼻子、嘴巴、耳朵、手去观察,这是观察的工具,那用什么方法去观察它?首先是顺序,从远到近、从上到下、从中心到四周,都是顺序,这样写作文至少能写3段,有顺序了,不但内容变多了,而且更有层次了。第二,写作要细致,我们不能忽略光影、声音、气息等容易消散的东西。第三,我们可以运用大小对比、色彩的对比、动静的对比这样的方法来加工我们看见的画面。第四,想象和联想,使用想象和联想,内容丰富了,文章更有诗意了。”王一梅引导学生从荷花想到蜻蜓,从蜻蜓想到诗,从而得出由此及彼,这就叫做联想;从蜻蜓想到飞机,这叫联想,联想和想象是很重要的写作方法。第五,追问,王一梅以知了为例,知了是从哪里来的?知了在泥土待了多久?在泥土里干嘛?知了长大了要干嘛?……“追问的结果是得到细节描写,好处是让你读着读着就读进去了,读着读着就忘记自己了。”
接着,王一梅和孩子们共读了一本书:《一寸虫》。她说,写作有时候要顺着去想,有时要反着去想,她告诉大家写作要思维发散,发散思维包括顺应思维、逆向思维、求异思维,并且从《一寸虫》的故事中感悟出了生活的哲理:平时有时候看似没用的,其实未必没用,机会总是会被有准备的人而准备,学会说我会很重要。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优美的语言从阅读中来。”王一梅以自己的著作《鼹鼠的月亮河》中的描写为例,让孩子们从文字中感受到优美的语言在景中有情,在情中有景。“熊在树洞里冬眠,听见了遥远的北极鱼在网中挣扎。”这是《散文中的散文》中王一梅喜欢的一句话,她说:“作家把听不见写成听见,这就叫想象,所以我们写作要有想象力的语言,有想象力的语言,我们的文字就不一样,我们看的都差不多,但我们想的却不一样。”紧接着王一梅从《阿勒泰的角落》中,谈了细微感受的语言,从《汪曾祺小说选》的文章中谈了有观点的语言,同样是汪曾祺的文章,王一梅谈了其另外一个特点:简短的语言。
不到两小时的讲座,王一梅从13个方面展开了自己的精彩讲座,在场的学生和家长都受益匪浅。
意犹未尽的孩子们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书屋,他们说:今天不虚此行,以后有这样的讲座一定还要参加,回去以后要好好消化今日所学。家长们为这次讲座竖起来了大拇指,他们很羡慕现在的孩子们能有这样的、他们求学年代未曾有过的学习机会,同时也特别期待着能有越来越多的文学大家来滋养兴化的孩子们。庞余亮还请孩子们和家长们放心:以后肯定还会有更多的作家将来到我们兴化,来到毕飞宇工作室·广场书屋,为我们兴化的孩子们插上文学的翅膀,越飞越高,越飞越远。
秋日的阳光洒在广场书屋那棵香气馥郁的金桂上,此刻,文学之乡的土地上,一颗颗文学的种子已悄悄埋下……
来源:兴化毕飞宇工作室
编辑:朱楠
审校:张巍巍、陈广新
签发:姜帷韬
兴化市融媒体中心出品
欢迎转发侵权必究
版权说明
如需转载本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xw/156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