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输入正文
“
寻访文学领域的精神光芒,共享创作历程的故事与领悟,《中华文学》大型人物访谈系列,用文字与光影记录属于写作者的真实瞬间,那些相遇与交会,意外闪着光。
请输入标题abcdefg
温新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作家协会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湖北省宜昌市散文学会会长。出版散文集、小说集多部,有多篇散文、小说被《散文选刊》《小说月报》《北京文学》《作品》《读者》《中外文摘》等刊物选载,曾获全国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湖北省屈原文艺奖等多种奖项。
文学于您是怎样的一种存在?
文学之于我,是生命中的一部分。虽然因为觉得写不出像样的作品,一次次打算放弃,但总是放不下。文学是我终生的恋人。
如何走上文学创作之路?从开始尝试写作,到最后找到方向,经历了怎样一个过程?
开始尝试写作,是年高中毕业以后看到我们县里办的一个叫作《清江战歌》的刊物,就把自己写的小诗和山歌,寄给了编辑部。没想到编辑选发了一些,还给我寄了刊物,一下就增加了我写作的信心,于是经常给《清江战歌》投稿。这中间,得到了县文化局创作组和文化馆的老师们的鼓励和指导,他们有的给我写信,有的则是见到我和我深谈,指出我写作的优点、缺点和前进的方向。这些老师有龚发达、肖国松、刘明春、赵举海、陈胜德、盛顺锦等,我永远不会忘记他们,永远不会忘记那个时候的编辑对业余作者的真诚与关心、鼓励和支持——他们不仅给作者写信甚至跑到作者家里谈稿子,到基层办写作培训班、抽调基础较好的作者到县里集中改稿……那样的时代再不会回来了。
处女作是什么时候发表的?还记得当时的心情与故事吗?
我一般把我在《中国教育报》上发表散文《我和三虎》,算作是我的文学起步。前面已经说过,高中毕业后我就开始给《清江战歌》投稿,写过一些山歌,其中有一首在当时很红,县文化馆周晓春老师谱了曲,发表在《长江歌声》上。后来,那首只有五句话的“山歌”,还被《三峡日报》高级记者蔡钧庭作为宜昌诗歌普及的一个例子,写进他的一篇通讯里,发表在《光明日报》上。那五句话我现在还记得:
郎在台上领奖状
妹在台下搓巴掌
心想鼓掌怕人笑
忙用双手捂脸膛
指头缝里喜望郎
这一时期的写作偏重于大众文化、通俗文化。真正作为文学创作、文人写作的起步是《我和三虎》,它算是我的处女作。年,《中国教育报》创刊,这个报纸的副刊“朝晖”面向全国搞了一个“我和我的学生”的有奖征文,我写了一篇《我和三虎》,很快就发表了。后来评奖时评了个一等奖,排名第二,第一名是山东济宁师专的张九韶老师。一等奖奖金元,在当时,相当我四个月的工资。
后来我还在“朝晖”发了好些散文,在《人民教育》的“红烛”副刊也发了一些散文,在《人民教育》和深圳市教育局联合举办的散文征文中也获了奖,还到深圳参加了颁奖大会。那一次的第一名是河南省鲁山县的民办教师王连明的散文《开花的课桌》,那篇文章写得特好,我终生难忘。王连明回鲁山后不久就转成了公办教师,后又调到县委办公室,再后来又调到省《中学生阅读》编辑部,现在任《中学生阅读》(初中班)的主编。
“朝晖”和“红烛”培养了一大批教师作家,不知为什么这一报一刊的副刊都取消了!现在很多从业人数远没有教师人多的行业都成立了行业文联或者作协,办了行业文学刊物(公开的),而有0多万教师的教育行业,不但没有自己的文学组织,也没有自己的文学刊物,甚至连教育报刊的副刊都取消了,真不知道这是为什么。
你会读早期的作品吗?现在读来是什么感觉,对未来创作又有何启发?
会读。现在读早期的作品,会觉得艺术上很稚嫩,但是,那时候对生活感受的敏锐度,对生活的热爱,对我们生存的土地的赤子之情,对我们今天的创作是有启发的。艺术上进步了,某些方面却退步了。
您的创作观。
文学创作不单是对生活的记录,还需要揭示隐藏在纷繁的生活之中的意义以及历史走向。语言可以是清新朴实的,甚至是肤浅的,内核应该是具备一定分量的。这样的作品,不同的人都可以读,都可以读出不同的感受,都会有不同的收获。
真正好的作品应该是多义的,多元的。
谈谈阅读与写作的关系。
最早的阅读动机是模仿,现在的阅读是教我们认识这个世界,教我们积累思想的深度,教我们涵养美学的厚度,同时,也教我们写作的技巧。
当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越来越受到重视,您认为作为一个写作者应该怎样从传统文化中汲取养分,如何正确保护、传承和发扬?
中国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作为一个中国的写作者,应该很好地学习传统文化,从中吸收养分,但同时,又应该将传统文化和现代意识很好地结合起来,写出既符合传统文化精要又有现代气息的作品。
写作多年,您是否已抵达预想之境?
习作将近40年,自己满意的作品不多,读者满意的可能更少,所以一直很苦闷。
写作的幸福与烦恼。
写作的幸福是能够把我们看到的世界,我们的价值判断以及我们对世界的希冀传达给读者,苦闷是总难超越——非但超越不了那些卓有建树的作家,就连自己也觉得超越不了!不能有新的突破,这是最苦闷的。
故乡是许多写作者绕不开的话题。你笔下的故乡是怎样的?
故乡几乎是每个作者无法绕开的,即使他不正面描写故乡,他的文字中也一定藏有故乡的影子。每个作家都离不开他的故乡,既有地理的故乡,也有精神的故乡。像湘西之于沈从文,高密之于莫言,商州之于贾平凹……鲁迅和茅盾两人均是出生在江南水乡小镇,鲁迅在《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等作品中,描述了许多自己成长中的家乡故事;茅盾在《春蚕》《秋收》《残冬》农村三部曲中,也处处透着家乡的影子,《故乡杂记》就是家乡乌镇的一幅真实图画。
我的故乡在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榔坪镇,这里风光旖旎,民风淳朴,民族文化资源丰厚。我的散文大多取材于这片土地,获得全国第七届少数民族文学“骏马奖”的散文集《他乡故乡》,获得湖北省第七届和第九届屈原文艺奖的散文集《乡村影像》《典藏乡村》中多数篇目都是直接写我的故乡,少数虽然没有直接叙写故乡,字里行间依然会看到故乡的影子。
您如何看待生活、职业与写作的关系?
于我而言,生活是写作的基础,职业是谋生的手段,写作是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的业余爱好。我的职业是一名老师。我长时间奉行的准则是,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再用业余时间来从事写作。为了保证有足够的业余时间来从事写作,我需要研究怎样用较少的时间来提高教学质量,需要研究怎样让我讲的内容令学生入脑入心。我从来不延长教学时间,从来不补课,但是考试总能取得较好的成绩。几十年来,我就在搞好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写作了几百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十几本书。也许有的人并不认同我这种做法,爱好写作,就应该决绝地离开教育战线,去专门从事写作。找一家文艺单位就职很难,当一个自由撰稿人又怕养活不了自己,几十年就这样过来了。性格决定命运,造成这种格局的原因是我的性格造成的,不敢冒险,想有万全之策,这都决定了我不可能有大成就。
请写出你认为最重要的三个写作要素。
生活。才气。坚持。
面对当前经济全球化,中国在国际上的地位显著提升,中国文学将如何在世界文学中确立中国地位,您有何思考?
中国作家一方面应该通过自己的作品向世界充分展示中华文化的魅力,另一方面要多向世界其他国家的作家学习,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框架下,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xw/1496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