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散论》是我今年读过的第本书,读完的时候是12月16日的中午。
读这本书的时候,对照着的是中华书局的《四书五经》中《诗经》。
这个版本的《诗经》是我在中楼年的冬天读完的,看到书中密布的划线和拼写以及点滴的心得,居然有种陌生感。但读书时的寒冷仍旧冷彻心扉,手指的麻木以及耳尖的坚硬已经成为凝固的记忆。那些古代的歌咏依旧萦绕在那所空房子里,伴随着冻结的浔河,在那年的冬天。
这不是抒情的时候。我说以上事情,是想到了一个问题,也就是如此大量的阅读我究竟收获了什么,甚至是否能够记住书中的每一个细节,是否就像捧起《诗经》一样,对着自己的阅读过的事实而茫然若失?
于是我翻检今年的读书记录。当看到《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的书名时,却怎么也想不起书中的具体情节。于是又打开电子书,找到其中的内容。当看到开头几段时,陌生的感觉依旧。直到读到第三段的开头“多年来,我一直想着托马斯”,我才记起整个故事,甚至故事的每一个细节。令人诧异的是,难道我当时对散文般的序章那么无感吗?要知道这些段落是文艺青年必备的包袱啊。
第一部第一节第三段中,有这样一句话:“正因为史书上谈及的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血腥的岁月于是化成了文字、理论和研讨,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不再让人惧怕。”让我思索良久。我想,在这里我找到了上述言及的关于读书问题的答案。那就是读书同样“是一桩不会重现的往事”,因为不会重现,所以在对待的态度上,就会“变得比一片鸿毛还轻”,甚至“礼节性”地遗忘。
读完辄忘,常读常新。这和我们对待历史的态度是一样的。我们知道那么多的历史事实,却总以为自己不会涉足同一条河流。
我的年初读书计划是读完本,事实证明这个计划可以再突破一些。年初读完的第一本书是《天下1明清对外战略实施》,今下午读完的是老舍的《茶馆》。可谓由宏观的历史走向微观的巷闾,其中读的内容更是五花八门,如同发射性思维,想到哪里就摸起一本或者网购一本,譬如由王小波而卡尔维诺,由托卡尔丘克而历年诺贝尔获奖作家,由莫言而余华等等文学类书籍,另外还有一些相关联的集中在近代史的历史类书籍。基本每月在十本以上,读书最少的月份是九月和十月,分别是四本和两本,因为下半年被抽调巡察,每天要忙到夜里十点多,读书的时间很少。
有计划地读书是一个受虐的过程,但是计划是一种自律,或者是一种契约,没有这种约束感,人就会懈怠下去。这和健身是一个道理。如今在年尾来看,一年读本书不是很累的,但前提是你一天得形成读一个半小时的习惯。不过有的书不是说需要几天就能看完的,譬如《年以来的中国》,我是3月23日标记的在读,直到十月中旬才算啃下来。
这一年中读过的,需要向大家推荐的好书,简单列一个清单:人文历史类《天下1》《年以来的中国》《历史学家的技艺》《叫魂》《历史三调》;小说类《怪诞故事集》《云游》《我的名字叫红》《黄金时代》《绿房子》《看不见的城市》《大教堂》《燃烧的原野》《太古和其他的时间》《起风了》《丰乳肥臀》《菊与刀》《罪与罚》《不能承受的生命之轻》《等待野蛮人》;散文类《阿勒泰的角落》《风雨阴晴》《水中鱼》《人鼠之间》《杀死一只知更鸟》《莫失莫忘》《克拉拉与太阳》;儿童文学类《麻雀兰迪》等等。
年,我不会给自己再列读书计划,因为通过强化读书行为,已经成为了一种习惯。这种习惯不会使生活更多姿多彩,也不会改变前进的时间和历史。但是,读书让人增长了一种底气,足以藐视生命之轻的底气。日本作家北方谦三曾收到一位年轻读者意欲轻生的信,他回复说“先看本书再说吧,虽然书无法让你打消想死的念头,但它可以帮你多拖延一些日子”——看,读书还有续命的作用呢。
我们知道自己改变不了什么,我们能够改变的只有自己。
读书吧。读书是进步的阶梯,亦是通往内心的路径。
.12.16
东夷昊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ms/156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