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丛中、石缝里、大树下,多台红外相机,就像放置在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盲盒”。
在牧民守护者的帮助下,这些“盲盒”记录下的每一个动静,成了研究濒危动物蒙新河狸的珍贵资料。
但初雯雯和她的团队,一度为拆好这些“盲盒”而苦恼,直到他们遇见AI。
-----------------------------------------------
新疆最北的阿勒泰地区,乌伦古河自东向西缓缓流淌,形成荒漠中狭窄的绿色走廊,这里栖息着众多的珍稀野生动物。
沿着河道的公里,初雯雯和她的团队走过很多遍。
四年来,他们联合沿河的哈萨克族牧民,在这里共同种下近60万棵灌木柳。灌木柳为众多动物提供庇护所,也成为濒临灭绝的蒙新河狸的“食堂”和“新窝”。
濒危的河狸、难种的树
在中国,河狸仅存在于新疆阿勒泰地区,种群数量刚满只,由于地处蒙古和新疆交界(中蒙交界),它们被称为“蒙新河狸”,是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以现存数量计,比大熊猫还稀有。
4年前,蒙新河狸的数量更少,大约只有只——当一个种群数量低于只的时候,就会不可逆的进行到近亲繁殖、种群消退,到退化、消亡的过程。
年,初雯雯从北京林业大学毕业,回到家乡阿勒泰。拯救濒危的蒙新河狸成为她的“首要任务”。
回乡的根源来自父亲。
初雯雯的父亲是中国《野生动物保护法》颁布后的第一批基层野生动物保护研究员。从上幼儿园起,她就常被父亲带到野生动物保护站。因为父亲工作忙,她常常处于“散养”状态,各类野生动物成为她的儿时伙伴。“它们在我面前似乎没有展示出太强的攻击性。等到父母反应过来,发现我已经和动物打成一片了。”
“在野外长大”的初雯雯,对动物展现出强烈的喜爱,后来,她选择从事自然保护相关专业。大学期间,她参与创立了“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致力于野生动物栖息地的修复、野生动物的救助——阿勒泰有戈壁上的一片绿洲,那里各种野生动物时常出没,在她脑海中印象深刻。
中国第一张河狸在野外修水坝的照片,初雯雯摄
父亲是蒙新河狸保护的旗帜人物,河狸也成为她接触最多的动物之一。老一辈在新疆支援野生动物救助30年,得以让蒙新河狸没有消亡。但公众意识、技术和工具的缺乏,也让河狸们很难脱离“濒危线”。
年轻的95后决定“继承”父事,从大城市回到边陲,雷厉风行的开启了一系列调研。
“云雾升起的地方”是乌伦古河在蒙古语中的意思,这条内陆河滋养着岸上的牧民,本是荒漠绿洲,但蒙新河狸数量却难增长。
根据父辈经验和实地调查,初雯雯发现,蒙新河狸赖以生存的灌木丛在河道区域十分稀少。
它们通过啃食灌木为生,并将灌木作为筑巢的材料、以及抵御天敌的庇护所。灌木非经济作物,河岸牧民不种植,沿河的沙质化土壤,让生命力顽强的低矮灌木也难存活。
“种树”成为守护河狸最重要的一步。初雯雯团队为种树项目取了一个名字,叫做“河狸食堂”,可“食堂”并非一日建成,一场艰难的试错正等着他们。
由于沙土缺少固水能力,团队最初采用了人工徒步浇水方式,相信“人定胜天”。
“夏天戈壁滩太阳很大,近40度高温,河道公里长,我们提着水桶徒步浇树。但早上浇完水,中午就干了,下午树已经蔫了。”协会负责人方通简回忆起4年前的场景,他是团队一群90后中唯一的80后。“我们把自己穿戴得像养蜂人,但还是浑身被蚊虫叮咬成疤,被晒得漆黑。”
初雯雯开始寻求北京林业大学教授们的专业指导,“我们和教授们一起开会商讨解决方案。不断试错,通过扦插和压槽结合的方式种植,用上可降解的地膜防止水分流失,安装滴灌带、水泵等设备。”
初雯雯和团队成员观察灌木柳
集思广益下,灌木柳的存活率一年年提升,如今已经超过80%。团队还将一年一次的春季种植演进为春秋两季种植,提升“食堂”的搭建速率。
“当灌木成丛后,根系便抵达河床,可以自己存活下来。”初雯雯说。
群众路线
“奔赴边陲”的不止初雯雯一人,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目前有12人,来自东北、山东、福建、北京、上海等地,他们包括自然生态保护相关专业人员,或是曾经的兽医、志愿者。
虽然有专业背景和一腔热情,但面对广阔的阿勒泰,屈指可数的人员要应对各类野生动物的勘查和守护工作,是不可能实现的任务。
在河狸食堂的基础上,团队发起了“河狸守护者”项目,通过一一走访,让河道沿岸户大概个牧民参与到了野生动物保护工作中。
牧民居住在河道两岸,生活区域会和蒙新河狸重叠,成为“河狸守护者”的牧民,首先需要约束好自己的家人和狗,避免对河狸造成伤害;牧民也成为“自然保护公益巡护员”,通过日常巡护来勘查附近河狸是否有遇险遇困。“比方说是否有天敌入侵、是否洪水冲掉了它的窝、是否它被困在农用渠等。”
守护者们还有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帮忙检查团队沿途布下的“眼线”。
在蒙新河狸的生活区域,团队布控了多台红外线相机,成为他们观察各类野生动物的“第三只眼”,相机之间相距很远,有的甚至三四百公里,团队对相机的管理成本高,不可控。
“牧民守护者可以帮我们检查相机是否损坏丢失,帮我们换卡,把信息传达回来。春日渐暖,牧民开始赶羊上山,一个夏天,迁徙范围可能是几百甚至上千公里。”
在公里的狭长河道上,多本地牧民和12人的团队达成了一种特别的默契。“这种方式很好的解决了当地自然保护基础薄弱、相关从业力量缺乏的问题。”
初雯雯的B站账号,她时常把动物“带回家”,分享各种救治动物的奇遇
用AI拆“盲盒”
草丛中、石缝里、大树下,这多台红外相机,就像放置在乌伦古河、额尔齐斯河流域的“盲盒”。
在牧民守护者的帮助下,这些“盲盒”记录下的每一个动静,也成了初雯雯团队最珍贵的研究资料。即使是见过太多的“神奇动物”的她,每次开盒的瞬间,也常常惊喜得叫出声来。
这些盲盒里捕捉到的动物图片和视频,记录着不同区域各类野生动物的出没地点、生活习性,里边时常藏有“基建狂魔”河狸的身影。
红外摄像机采集回来的河狸照片
这些素材对分析阿勒泰地区的野生动物状况有巨大帮助。例如,对片区的河狸数量进行统计,根据该地的生物多样性决定是否要作为生态修复的选址点,是否适合在这里“种树”,以及种树后,这里的生态恢复阶段性成果如何。
但“开盲盒”也让初雯雯和她的队友足够头痛。
这些红外相机,一年有-T的素材,素材需要团队的人一一筛选,从中找出有价值的片段,并进行分类。
通过人工肉眼的筛查,进度非常缓慢。“我们要通宵营业,此外还去求助了很多学校,把数据分配给了二十个研究生,还有多个志愿者在线上工作做视频分析,量大,准确性也不高。”
初雯雯这些年轻的守护者,则在思考技术是否能带来改变?
年底,阿勒泰地区自然保护协会
转载请注明:http://www.aletaizx.com/althj/17916.html